第03版:乡村振兴

不忘初心担使命 调优结构助脱贫

——濮阳县鲁河镇抓党建促发展工作纪实

“抓发展必须抓党建,抓党建离不开抓发展,要努力把抓党建和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近日,濮阳县鲁河镇党委书记刘树月谈起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慷慨激昂地说。

不忘初心、知行合一,是鲁河镇党建工作的真实写照。鲁河镇党委切实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到行动中,树牢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为统领,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把产业培育作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立足农业大镇的实际,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以调优种植结构、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引领镇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守初心,强产业,高起点谋划特色农业新格局

为充分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合理安排产业布局,鲁河镇党委、镇政府把“调结构、强产业、促发展、助脱贫”作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具体体现,围绕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分别召开6个服务区片会,逐村听取村党支部书记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和计划。经逐村实地考察后,又多次召开党政班子联席会、镇村干部座谈会,经过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高起点谋划特色农业新格局。一是加快推进万亩中药材种植项目建设,以高庙村为中心,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二是扶持壮大明奎木耳种植合作社,沿顺河路两侧,建设木耳种植基地;三是依托河南鸿丰园菌业有限公司,以后杜庄村为中心,建设双孢菇种植基地;四是以西杨什八郎村为中心,沿S214两侧,发展名优果蔬种植带。

为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鲁河镇利用高庙村南邻G101、东邻S214的区位优势,于2018年9月成功引进北京华卫医疗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2.8亿元,建设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和深加工项目。以高庙村为中心,建设规划面积1万亩的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种植板蓝根、白术、芍药、牡丹、丹参等中药材,整体布局按照观光旅游方向规划。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2018年,在该项目区种植中药材1000亩,吸纳留守妇女200余人务工,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通过龙头企业的帮带作用,全镇种植中药材3000余亩,亩产值6000余元,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坚定了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的信心和决心,为精准脱贫奠定了产业基础。经过2至3年,该项目的种植总面积达到1万亩,逐步建成以中药材种植为龙头、中药饮片制剂为主导、药膳养生为特色的餐饮文化养生产业和观光旅游项目,为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

重引导,找差距,解放思想激发结构调整新动力

鲁河镇党委、镇政府勇担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把解放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作为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通过召开结构调整动员会、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组织开展考察学习、现场观摩、巡回宣讲等活动,运用效益分析算对比账,用致富事例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消除疑虑、解放思想,从传统的种植模式中解放出来,主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为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鲁河镇党委、镇政府对照结构调整的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组织科级干部、服务区书记、各村党支部书记赴山东省鱼台县,安阳市内黄县、滑县,濮阳县八公桥镇、胡状镇等地参观学习,并在每次半年、年终重点工作观摩时,对各村结构调整工作进行观摩评比,总结经验,提升干劲,进一步厘清了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激发群众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西寺上村群众在刁明奎的带领下,组建明奎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800万元,占地面积100余亩,分两期建设木耳种植大棚70余座,年产木耳275万公斤,年产值800万元,年纯收入400余万元。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带动56户贫困户入股,户均年分红500余元。吸纳留守妇女200余人、贫困人口30余人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1.2万元。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建设木耳种植大棚200余座,吸纳150余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建成集木耳种植、深加工和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化种植基地,实现年产木耳750余万公斤,年产值3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不仅可满足本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还可稳定有效地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结构调整,发展一户一业增收产业,鲁河镇通过村广播、条幅、微信、宣传页等媒介,结合扶贫入户走访,进一步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前南孟村村民孟新宽组建祥伟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200万元,建设木耳种植大棚18座;季家什八郎村村民张德超,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双孢菇种植大棚10座,有效推进了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发展。

担使命,抓导向,政策激励增强产业发展新活力

鲁河镇党委、镇政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主动作为,研究出台《鲁河镇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奖励办法》,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凡在镇域内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0~300亩的农业经营性实体,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经济作物者,在享受上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镇政府给予每亩一次性奖励100元;集中连片流转3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奖励200元。凡在规定范围内种植经济作物,搭建种植大棚330平方米以上者,每座大棚一次性奖励5000元~1万元。

2017年,鲁河镇党委、镇政府出资10万元对建设双孢菇种植基地的后杜庄村、河南鸿丰园菌业有限公司、孟新宽等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的村、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2018年,出资30万元对发展万亩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项目的北京华卫医疗管理有限公司、贫困户结构调整示范户杨正权等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今年,为建设木耳种植基地的明奎种植专业合作社争取扶持资金200万元,有力推动了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截至目前,全镇流转土地3万余亩,种植中药材6000余亩、杂果4000余亩、食用菌600余亩、蔬菜等经济作物2000余亩、绿化苗木2500余亩。

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稳定贫困户家庭收入,2018年,鲁河镇政府出资6.5万元为115户贫困户免费提供金银花苗木,种植金银花150亩。为培育贫困户产业脱贫的典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鲁河镇党委、镇政府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涌现出杨政权、牛玉香等一批产业脱贫示范户。许屯村贫困户杨政权发展中药材种植170亩,年收入51万余元。朱家庄村贫困户牛玉香新建双孢菇种植大棚6座,年收入15万余元。

抓落实,定目标,示范带动挖掘土地流转新潜力

鲁河镇党委、镇政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产业发展的实际行动,把初心和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与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签订土地流转目标责任书,给各行政村下达土地流转任务,并把结构调整作为各村年终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村“两委”年初目标承诺和重点工作观摩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每年年初逐村听取各村党支部书记结构调整工作规划,分析、研判、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全镇范围内叫响村党支部书记要做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的口号,发挥各村党支部书记的示范带动作用。

后杜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会民创建鸿丰园菌业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双孢菇种植大棚30座、恒温大棚18座,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采收、储藏、销售,带动170余户贫困户入股,以委托经营、吸纳务工等方式参与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户均年分红500余元。吸纳留守妇女150余人、贫困人口40余人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在1.5万元以上。该基地全部建成后,将拥有双孢菇种植大棚和恒温大棚380余座,年产双孢菇750余万公斤,年产值6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400余个。该公司带动了季家什八郎村、西杨什八郎村、朱家庄村等村发展双孢菇种植,全镇建有种植大棚100座。西杨什八郎村委会主任赵东林成立三林果业有限公司,带动群众发展杂果种植800亩。

鲁河镇党委、镇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把握核心要义,领会精神实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的目标,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围绕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经营方式,不断培育农业新功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高自江 王献伟

2019-11-04 ——濮阳县鲁河镇抓党建促发展工作纪实 1 1 濮阳日报 c49702.html 1 不忘初心担使命 调优结构助脱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