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男方上门提亲,约定俗成要带着聘礼。如今,双方家庭坐在一起谈婚论嫁,彩礼依然是顶要紧的事情。调研采访中,对于多年来彩礼的变化,很多老辈的农民有说不完的话。
河南新乡县翟坡镇朝阳社区村民杨素芬说,上世纪50年代,爷爷娶奶奶,用了半斗米。可是现在,儿子娶媳妇,差不多要花掉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还有老人说,30年前,农村人嫁闺女,一般要“三金”,即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有时还希望男方家庭想办法给闺女办一个城镇户口。30年过去了,“三金”变成了“三子”,即票子、车子、房子,并且有些女方家庭要求,房子一定要买在城里。
“养女就像建银行,养儿就像闹饥荒。”谈及近年来屡屡曝光的“天价彩礼”,河南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村民杨振荣念了这句顺口溜。他说:“结婚太疯狂,要车又要房。不给还不行,轻则影响以后小夫妻俩的感情、两家人的关系,重则当场翻脸不认人,连婚都结不成。”
因为彩礼,有的“乡村爱情”似乎不再那么美好。基于此,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全面倡导移风易俗,通过宣传教育、限额规定等一系列办法,引导农民群众“为爱减负”。“我们出台规定,农村结婚彩礼一般不超过2万元。这其实是给了百姓一个台阶,既不伤面子,也高高兴兴操办了婚事。大多数人是非常赞同的。” 新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伟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关于彩礼问题,很多父母和子女的认识、心态正在变化。“早些年,很多农村人生活贫穷,特别是年纪大了,干不动活了,就基本没收入了,所以特别在意彩礼。”黑龙江省方正县方正镇党委书记高守星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各方面的保障也多了,很多家庭嫁女儿、要彩礼,主要是为了女儿着想,希望为孩子们的家庭建设多打一些基础。”
邢玉兰是江西南昌西湖区桃花镇观洲村的农民,最近她女儿的婚事提上了日程。“闺女总是说,只要两个人感情好,彩礼多少无所谓,不要都行。可我始终觉得这样不合适,会遭村里人笑话。”邢玉兰说。为此,她经常向丈夫抱怨,可得到的回复是:“只要闺女愿意,别为了彩礼闹得不愉快,要多了彩礼,反而让人笑话。”
一个是“要少了会遭笑话”,一个是“多要了会被笑话”。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看来,这本质上就是一个“脸面”问题。有些农民群众并非真要彩礼,只是男方在礼单上多写一点钱数,乡里乡亲看见了,他们脸上有面子。事后他们会把礼钱退给小两口,作为小两口的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