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市引黄入冀补淀沉沙池生态复合利用课题组召开引黄入冀补淀沉沙池生态复合利用课题论证会。会议邀请河南理工大学教授陈江峰、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总工程师焦红军、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李满洲、省地质调查院教授闫振鹏、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教授张利萍、中国地科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刘长淼、黄河水文勘察测绘局教授郝国占等,对引黄入冀补淀沉沙池生态复合利用课题进行论证。
论证会前,省、市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对濮阳县渠村乡引黄闸与新、旧沉沙池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当前沉沙池建设、使用、运行成本等情况。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承担着为雄安新区提供水资源保障的重大任务。沉沙池作为该工程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净化水质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沉沙池每两年半便需换一个新池,需新征耕地2600余亩、临时用地2490亩,每年积淤泥沙超过200万立方米。使用过程中,存在用水量高、沉沙量高、换池率高、建设成本高等情况。此次专家论证会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讨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的对沉沙池进行生态复合利用研究这一课题的可行性。
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就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热烈讨论,纷纷表示,市引黄入冀补淀沉沙池生态复合利用课题组召开此次论证会,是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并对项目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李满洲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善于创新、科学决策的工作态度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黄河水少沙多,下游河道两岸引黄灌溉泥沙怎么利用、河口泥沙淤积如何治理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沙的问题,只要把沙的问题解决好,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紧扣生态文明建设做文章,把生态文章做活,是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希望课题组再思考、再推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论证会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研员穆伟介绍了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地水泥光风”综合利用流程图、设计原理及集约利用土地、保障白洋淀生态补水、引黄沉淀淤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五位一体”综合生态开发循环利用的“濮阳模式”。“五位一体”综合生态开发循环利用,将在2600余亩沉沙池水面上架设光伏太阳能板和风车进行发电,以电带动泥浆泵清理沉沙池内的泥沙,利用沉沙作为原材料,采用新型工艺,制造符合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型建材,从而解决沉沙隐患。
市引黄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张玉军介绍了沉沙池建设的相关情况,并就该项目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详细介绍。
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濮阳县政府、河北水务集团负责人先后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沉沙池综合利用的想法,并表示,要勠力同心,共同破解沉沙池利用方面存在的难题。
(王志浩 王春雷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