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预防为主”方针的最早思想。中医治未病思想要求人们不仅要治病,而且要防病,强调防重于治,同时要注意阻止病变发展趋势,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防止疾病加重恶变,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曾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这就是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很好的解释。
一般认为,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
一是防病于未然,无病养生,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中医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天人合一,顺应天时,因应四时”,积极防范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不得大病。它包含调养情志、体能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等诸多内容。
二是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强调早诊断早治病。《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 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也就是说,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早期诊断,有效诊疗,争取早日治愈。
再则,防止疾病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强调在疾病病情稳定或病愈之后,要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病人初愈后,大多体虚,这就要求在康复诊疗中,做到除邪务尽,并针对气血衰少、津液亏虚、气血瘀阻、脏腑功能虚弱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功能、气血津液尽快恢复正常,达到病后不复发和不留后遗症的目的。
其现实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一、为国民的健康护航。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适应自然变化、增强肌体抗病能力来防病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是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对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建设健康中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降低医疗费用。“看病难、看病贵”“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国家和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解决“因病致贫”这一社会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治未病。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人们在病前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病后治疗,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必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
三、搭建更好的中西医学术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实践证明中西医两种医学模式在疾病治疗上无法达到有效共识,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中医整体观念受到西方医学的高度重视。中医整体观念和治未病思想,促进了“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形成,为传统中医药学走向全球,拓展中西医交流合作平台产生积极影响。
刘同坤
市中医院协办
电话:0393-4416620
网址:www.pysz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