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至10月份,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一是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高于全省平均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3位。从三项指标看,全社会用电量完成93.1亿千瓦时,增长6.67%,居全省第4位;工业用电量完成52.5亿千瓦时,增长2.2%,居全省第6位;工业增值税完成13.3亿元,下降5.6%,居全省第12位。从主要产业看,全市“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7.4%,其中,石油及化工业增长9.5%,食品制造业下降3.5%,装备制造业增长7%;“三专”特色产业增加值下降2.5%,其中,羽绒及制品业增长4.5%,现代家居业增长17.1%,生物基新材料业下降27.2%。
二是服务业各领域全面发展。现代金融稳步增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92.57亿元,增长11.3%,较年初新增206.3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07.69亿元,增长19.5%,较年初新增144.81亿元,居全省第7位。现代物流持续增长,全市累计完成货运量5231万吨,货物周转量188.9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8.64%、10.4%;邮政业务总量完成9.62亿元,增长39.03%。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5.46亿元,增长9.8%,居全省第16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4%,仍在可控区间内。文化旅游保持强劲增势,全市旅游总人数1821.2万人次,实现总收入44.3亿元,分别增长15.6%、43.3%。
三是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居全省第15位;民间投资增长6.6%,较前三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2%,高于全省28.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重点项目推进顺利,270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947.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966.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2%,提前完成全年投资目标。其中,37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7.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4.5%。建设资金筹措有力,截至10月底,累计为153个项目争取上级资金38.1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32.3亿元、省级资金5.8亿元。
四是效益指标持续改善。财税收入持续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4.7亿元,增长9.1%,居全省第10位。其中:税收完成60.7亿元,增长5.4%,居全省第14位;税比达71.7%,居全省第10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89.2亿元,增长16.6%,居全省第2位。企业效益有所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5%。剔除中原油田集中计提风险储备金因素影响,全市盈利企业664家,同比增加70家;盈利企业盈利额26.01亿元,增长10.9%;亏损企业158家,同比减少70家。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5.11亿元,增长17.8%,居全省第1位。
五是对外合作持续扩大。外贸方面,全市进出口总额62.2亿元,增长39.1%,居全省第3位。其中:出口总额33.5亿元,下降0.9%,居全省第13位;进口总额28.7亿元,增长162%,居全省第1位。外贸经济方面: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5.43亿美元,增长27.8%;外派劳务人员7254人次,增长61.9%。外资方面:全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10.6亿元,增长4.8%,居全省第4位;实际利用境外资金6.31亿美元,增长4.9%,居全省第9位。
六是民生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实事推进顺利,全市10件17项民生实事中,残疾儿童救助、提高高龄老人医保报销比例及执行高龄津贴补助制度、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农村电网改造、县级人民医院提质升级、“电代煤、气代煤”等6项任务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53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0.82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1%。大气环境持续改善,截至11月28日,PM10年累计平均浓度100微克/立方米,增长2%,PM2.5年累计平均浓度59微克/立方米,增长1.7%,降幅分别居全省第17位、第10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1天,较去年同期减少17天,增幅居全省第3位。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