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龙都大地,一条条高速路、干线路、农村路平整宽阔、四通八达,改变了濮阳的大交通格局,也改变着濮阳百姓的生活。如今,南乐县张果屯镇的端木大爷下地时不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不再担心种植的西红柿运不出去;而西邵乡的贫困户赵建坤,也靠着党的扶贫好政策返乡创业,不仅承包了塑料大棚,还摇身一变成了“老板”……
借着全市脱贫攻坚的强劲东风,高速路、干线路、农村路已成为百姓的扶贫路、致富路和幸福路,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灿烂绽放。
“以前这里是土路,一下雨种的菜就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烂在地里。现在路修好了,绿化也跟上了,百姓得到了大实惠,家家户户都买了小轿车!”12月14日,在南乐县张果屯镇,端木大爷站在自家蔬菜大棚前,看着眼前平整宽阔的乡村公路,生活的幸福与满足溢于言表。
坑洼泥沼变宽阔坦途
乡村路成百姓致富路
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村来说,修通一条公路,就给当地百姓打开了一道脱贫致富的大门。这一点,张果屯镇像端木大爷一样的菜农深有体会。张果屯镇种植西红柿的历史有20年,西红柿日成交量最高时可达10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大,收果期又相对集中,要想把大棚蔬菜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还要靠大车、物流不断向外输送,农村公路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017年吴黄公路没有修通之前,张果屯镇菜农向外运菜的道路坑坑洼洼,不仅大车难进来,连菜农骑三轮车到县城卖菜都要多绕好几里路。道路修通后,菜农向外运送蔬菜方便了,日子也越过越好。目前,张果屯镇沿路已形成了一个产业带,类似于城市的商业一条街,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聚集多种有利因素,有力助推脱贫攻坚。
素有“杂果之乡”“红杏之乡”的南乐县西邵乡,也是“四好农村路”发展的受益者。借助道路的发展,当地百姓将甜柿、苹果、冬枣、红杏等水果销往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天津等省市,年产值达2000万元。“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使粮食种植、畜牧业养殖、农业休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实现了全产业链整合。
扶贫开发铺富路
全市画好“同心圆”
农村道路越修越宽,百姓日子越过越美,归根结底还要归功于我市的交通扶贫政策。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交通运输局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策,将解决群众出行需求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务实之举,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村村通客车提质工程”,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交通支撑。
“四好农村路”建设是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广大农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改善、群众致富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全市域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目标,把“四好农村路”建设同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同国土绿化、植树造林结合起来,同特色小镇、种植养殖、产业园区结合起来,做到巩固、提升、新建统筹计划,资金、土地、设备统筹使用,逐乡逐村逐路统筹安排,促进“四好农村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
今年全市计划完成投资3.8亿元,新建“四好农村路”90公里,改建“四好农村路”280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3.85亿元,完工370公里,提前超额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全市达到“四好农村路”标准的有785公里,占县乡道总里程的26%。我市5个县中,范县被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交通运输部联合命名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南乐县、清丰县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台前县正朝着年内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目标努力冲刺,我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比例达到全省最高。(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