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南乐县寺庄乡自古人杰地灵、贤哲递兴,村村有物质遗迹、非遗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寺庄乡党委、乡政府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物质遗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造特色旅游经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促进。该乡鼓励村与村交流、文艺与文艺互动,促使多种文化形式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如岳村集大平调,以张浮丘大洪拳作为“唱念做打”的武术功底,又融入前郭村目连戏,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各村经典传承。该乡尚武成风,全乡24个村皆有自己的武术传承,如玩实厚、杂耍、杨家枪、大洪拳、佛汉拳等,且多在春节期间进行庆祝表演活动。乡党委、乡政府为鼓励这种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传承发展,建立村武术文化室,添购武术用具,修建文化活动广场,形成了春节期间年味十足的争相斗艳景象。
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是古村的保护与开发。该乡以做好古镇、古村、古街区的保护工作为前提,以改善原住民生活环境为基础,将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商业融入古民居,通过历史文化的引入、多元业态的设计、对慢生活方式的诠释,促进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可持续保护发展。二是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该乡依托名人的诞生地或居住地,进行旅游开发,运用“跳出故居做故居,整合文化做文化”的故居打造思路,对名人故居背后隐藏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景观景点打造、多样化产品设计和体验性的展陈设计,将名人故居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实现以故居为核心的综合旅游开发。三是古遗迹的开发与保护。该乡在遗址保护的前提下,坚持通过情境规划和体验设计对遗址进行合理开发的思路,依据项目的主题和文化脉络,设计情景、讲好故事,形成景区或旅游区的文化、主线和灵魂,让游客充分融入到旅游区设计的情境和文化中,使旅游体验活动更加生动。
(宋占杰 王献伟 王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