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双手描绘幸福美好新画卷

——来自我市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就业篇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脱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我市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就业扶贫工作,用“绣花”功夫,打出“扶贫车间吸纳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有组织劳务输出、创业带动就业、公益性岗位托底”的“组合拳”,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目标,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份工作,能为贫困家庭带来美好生活的希冀,让他们开启脱贫奔小康的新征程。

近年来,我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形式、创新思路,拓宽贫困群众务工就业渠道,增强贫困群众内心深处的脱贫动力,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脱贫致富造血功能,使他们在劳动中提高技能、体现价值。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增加了收入,增强了自主脱贫的勇气,增强了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

创建扶贫就业车间

把扶贫之水浇到“穷根”上

冬日的大雾,在清晨的阳光中迟迟不肯散去。奔跑在追梦路上的人们,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扛起锄头,李菊生裹着棉衣来到村头的桑蚕种养生态扶贫园区,准备给桑树施肥;锅碗瓢盆叮咣作响,王敏敏早早起床做饭,送孩子上学后她要就近到石桥毛绒玩具扶贫基地上班;暖意融融的鸡枞菌种植大棚里,一颗颗虎头虎脑的黑皮鸡枞菌从菌床上探出脑袋,韩燕芳正忙着采摘……

到扶贫车间,勤劳工作,这是台前县吴坝镇贫困户李菊生、王敏敏、韩燕芳一个普通早晨的生活写照。如今,在全市402个扶贫车间里,有4200余名贫困群众和他们一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务农、务工和照顾家庭三不误。

以前,在家门口挣工资是李菊生、王敏敏、韩燕芳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6年,我市建立“扶贫车间”的探索,将李菊生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变为实实在在的好事。

现年60岁的李菊生患有冠心病,32岁的王敏敏与48岁的韩燕芳都是丈夫外出务工,自己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像他们这样既离不开家又没有一技之长的贫困劳动力,在我市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低,缺少技能,除了种地、照顾家庭之外常年空闲在家,还有一些超过法定劳动年龄或因病因残没法外出打工。

要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靠送钱送物救济显然不可取,必须开发就业岗位,把岗位送到家门口,帮助他们增收脱贫。

2016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机制,在我省率先实现“扶贫车间”进贫困村,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脱贫的新模式。通过大力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吸引400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地制宜建设精准扶贫就业点,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以就近就业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脱贫新路子,达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脱贫增速、‘两委’增力”的“四增”效果。(下转第三版)

2019-12-24 本报记者 吉子文 周源 史瑞红 通讯员 逯濛 王为峰 ——来自我市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就业篇 1 1 濮阳日报 c52753.html 1 双手描绘幸福美好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