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医疗就医

阴阳学论

阴阳,属于我国古代之哲学范畴,它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阴阳最初的含义很朴素,系指日光的正向与背向,即正向为阳、背向为阴。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认识到两者的运动变化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故以阴阳为说理工具解释自然的各种自然现象,从而形成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之气相互作用下产生、发展和变化着。因此,既可理解为天地万物有阴阳两个属性,又可理解阴阳的变化可以形成天地万物。如天、日、男、上、前、火、快、轻、白天、上升、运动、温热等为阳,地、月、女、下、后、水、慢、重、夜晚、下降、静止、寒凉等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阴阳对立制约。认识自然界的万物或现象都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的阴阳两个方面,比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昼与夜、热与冷等。阴阳既对立又统一,且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这种制约和消长维持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这就是对立制约的具体体现。

二是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两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比如有上才有下、有热才有寒、有动才有静、有男才有女。

三是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即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由夏至到冬至是阴长阳消的过程,由冬至到夏至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四是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又可以转化为阴,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和一天昼夜晨昏的变化等,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表现。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分析归纳疾病的性质和分类,从而作为养生防病和诊病治疗的根据,指导临床治疗实践。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关系,根据形态部位和功能特点分阴阳:如头为阳,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比如脏腑阳气可以生化阴血,同时阴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因某种原因致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可由阴阳偏胜偏衰来概括。阴阳偏盛包括阳胜则热和阴胜则寒,属于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阴阳偏衰包括阳虚则寒和阴虚则热,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同时由于阴阳互根互用,还出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病变。

四用于疾病诊断。由于疾病的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因此望、闻、问、切,四诊都应分辨阴阳为首务,正所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症候分阴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为阴。症状分阴阳,面色鲜明为阳,面色晦暗为阴,声高亢有为阳,低怯无力为阴等。

五用于疾病治疗。“损其有余”“实者泻之”,用以治疗阴阳偏盛者;“热者寒之”用于治疗阳胜实热证;“寒者热之”用于治疗阴胜实寒证;“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用于治疗阴阳偏衰者。

刘同坤

2019-12-25 1 1 濮阳日报 c53461.html 1 阴阳学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