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科技之光

2020年我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市农业科学院 程星

目前,我市小麦生产形势总体向好,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自麦播以来,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部分麦田旺长趋势明显,后期倒伏风险加大;二是气温较高,田间病虫害易多发;三是由于去年麦播以来日照时数总体偏少,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加之冬前及越冬期麦苗抗寒锻炼不充分,春季预防冻害压力较大。因此,今年春季要以保苗稳健生长、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为目标,重点抓好以控旺长、防冻害、防倒伏、防病虫为主要内容的麦田管理技术措施。

一、控制旺长。旺长麦田由于群体较大、田间郁闭,个体抗逆能力下降,极易引起冻害和后期倒伏。春季应通过以下措施控制旺长:

1.镇压。对已经出现旺长或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应在小麦返青以后,选择平均气温5℃以上的晴天午后进行镇压,抑制地上部生长,控旺转壮。旺长严重地块可每隔一周左右再镇压一次,共镇压2~3次。

2.化控。旺长麦田也可在起身初期喷施壮丰安等化控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防止后期倒伏。

3.肥水后移。对没有出现脱肥症状的旺长麦田,应在镇压和喷施化控剂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将追肥浇水时期推迟到拔节中后期。

二、化学除草。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要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及早进行化学除草。但由于早春气温波动大,实施麦田化学除草前应关注天气预报,喷药前后3天不宜有强降温天气,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6℃时,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化学除草。要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宜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以免发生药害。

三、稳壮促弱。对一二类壮苗麦田,要控促结合,保苗稳健生长。对地力水平一般的麦田,可在起身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15公斤,以促苗稳健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对地力水平较高的麦田,春季管理要前控后促,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促穗大粒多。对三类弱苗麦田,要以促为主。春季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于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左右时追肥浇水,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第二次于拔节期进行,亩施尿素5~7公斤,以提高成穗率增穗数,促进小麦发育增粒数。对叶色和生长正常的晚播麦田,要控制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和土壤透气性而影响麦苗生长。

四、预防低温冻害。我市春季气温回升快、起伏大,极易发生倒春寒。因此,各地一定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小麦拔节期,特别是预报寒流来临之前,对缺墒地块应及时进行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发生。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追肥、浇水、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补救措施,促进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五、防治病虫。今年春季病虫害防治应以条锈病、纹枯病、麦蜘蛛、蚜虫等为重点,加强监测预报,实行精准防控。一是严密监控小麦条锈病。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可选用三唑类、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高效化学和生物农药,及时处置有效防治。二是返青拔节期实施病虫早控。小麦返青至拔节前,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黄花叶病等土传病害进行早期控制,并注意挑治麦蚜虫、麦蜘蛛,压低虫源基数。三是抽穗扬花期全面预防赤霉病。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进行全面喷药预防,用足药液量,如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防治1次。要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抽穗扬花期如有连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2020-03-10 市农业科学院 程星 1 1 濮阳日报 c56427.html 1 2020年我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