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台臣,原名丕阁,1884年生,濮阳县新习乡鹿斗村人。幼入私塾,聪颖嗜学。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考中秀才。时值康梁变法,兴办新学。1905年,他被保送到直隶省立保定优等师范。毕业后,先后从教于大名第十一中学、保定高等师范附中、天津同文书院。因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执教有方,一时誉满冀州。1921年,他当选为直隶省参议院议员。
由于感觉冀南教育落后,深恐人才泯灭,谢台臣多次向议会倡议,在冀南办一所学校,以携后学。不久,直隶省府批准在大名新建省立第七师范,并委任谢台臣为校长。
任职后,谢台臣选聘品学兼优的晁哲甫、王振华分别任教务主任、训育主任,先后邀请富有学识、思想进步的学者来校任教,并逐步把一些反动、守旧的人员解聘,纯洁了教师队伍。
1924年的直奉战争,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触动了谢台臣的灵魂。他深深地认识到,要进行一项社会变革,单靠讲科学走教育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开始支持并领导师生开展抵制日货游行示威等社会活动,又发动募捐,支援上海、北京工人的爱国行动。
1927年春,有人要他加入国民党,他以“我看彻底革命的还是共产党”为由回绝。于是,由赵纪彬介绍,谢台臣加入了共产党。入党后,他注重党的建设。从1927年到1930年,在师生中发展党员100余人,占全校人数的一半,并努力培植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反帝大同盟等,使七师成为一个革命的营垒。
1927年5月,北伐军节节胜利。他受到极大鼓舞,积极动员师生协同红枪会投入反对直鲁军阀占领大名城的斗争。同年7月,“宁汉合流”,北伐夭折,革命处于低潮。他于8月自新乡乔装入汴,与中共河南省委张和尚、周一粟取得联系,领会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得知党的斗争重点已由城市转向农村,并准备进行秋收起义。于是,他速返大名,组织师生响应,巧妙地利用开门办学的合法性,将党员输送到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党的组织。大名的儒家寨、濮阳的井店(今属内黄)等革命根据地就是这一时期建立的。
1929年,在濮阳邢固(今属内黄)事件中,赵纪彬等人不幸被捕。谢台臣闻讯后,赶往狱中探视,乘狱卒离开之机,悄悄对他们说:“你们要站稳立场,我们在外边一定设法营救你们。”为此,他多次奔波,疏通关节,并拿出400块大洋交给党组织做营救费。他每月交30块大洋的党费,平时,只要党的经费困难,无不慷慨解囊,而他自己却粗粮布衣,家里也罕见他的接济。
1929年下半年,河北省委派到直南的巡视员、特派员,推行“立三路线”,强行要直南特委举行一系列不切实际的过火行动。谢台臣根据党的六大精神,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以学校为掩护,积蓄力量,待机而动,不应冒险”的正确建议。自以为“一张传单就等于一颗重型炸弹”“只要枪一响,成千上万的群众就来了”的巡视员、特派员们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诬他为右倾机会主义。一连串的散发传单、飞行集会、武装暴动的举动遭到失败,招来反动派的疯狂镇压与逮捕,谢台臣心如刀绞。1929年底,他趁毕业生赴外地参观见习之机,带领学生到北京、天津进行考察。
极左路线的推行者,不仅不吸取惨败的教训,反说七师主要领导是阻碍暴动的右倾势力代表。1930年春,他们武断地开除了谢台臣等人的党籍,正在北京考察的谢台臣闻迅后,愤然辞职,国民党当局旋派张达夫上任。
1931年春,七师师生进行的“驱张挽谢”斗争取得胜利,谢返校复职。这时,谢台臣虽失去了党的关系,但对党仍然一片赤诚,尽快地恢复了过去的革命传统,使各项教学活动开展起来,继续坚持“待机而动,不应冒险”的立场。几经失败的特派员,坚持极左路线,仍然诬他右倾。尽管如此,他对党一如既往,忠贞不渝,反动派要拘捕党员师生,他深入虎穴,据理力争,以身担保。读书会受极左思想影响,要赶走他。他委托晁哲甫、王振华去耐心解释,毫无挟嫌之意。
外受国民党反动派攻击漫骂,内遭指责、诬陷的谢台臣,为了党的事业,忍辱负重,耕耘着七师这块红色土地,终于身心憔悴,积郁成疾,1936年农历二月初四,含愤辞世,终年52岁。
1937年7月,由当时七师校长王振华发起,为这位无产阶级教育家树碑。抗战时期,又在大名建立台臣中学。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宋任穷等领导人在瞻仰纪念碑时,赞誉谢台臣为革命教育家。1979年3月,中央组织部通知大名、濮阳两地为谢台臣平反。1983年9月25日,大名七师召开六十年校庆,王从吾、刘大风、裴志耕、成润、白映秋、刘镜西、陈源等有的亲往参加,有的发表文章,缅怀我党革命教育家和无产阶级忠诚战士谢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