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南乐县方阵

深入实施『四个一』工程 朝着高质量发展笃定前行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实施“四个一”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截至4月7日,今年该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9亿元,预计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9亿元。今年,南乐县计划省、市重点项目共34个,概算总投资145.72亿元,年计划投资64.98亿元。截至4月10日,34个项目已开(复)工32个,开(复)工率94.12%。

一个“战略”引领 抓住高质量发展牛鼻子

针对农业效益低、工业底子薄、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南乐县提出实施“一三六”发展战略,坚持农业工业一体化、产业发展链条化、产业布局集中化“三化协同”,把生物基材料产业做大,把食品加工产业做深,把装备制造产业做精,把产业集聚区做强,实现从规模小、布局散、高能耗、粗放式的产业向智能化、信息化、绿色环保、全产业链式的产业发展,不断培育主导产业新动能,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一条“主线”贯穿 实现工业农业双赢

南乐县立足农业县实际,在统筹解决农业效益不高、工业竞争力不强上做文章,提出了“农业工业一体化”这一主线,借农业之鸡,下工业之蛋。大力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生物基材料和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基通过秸秆制糖、玉米制淀粉、玉米芯制木糖,把玉米“吃干榨净”,生物基实现了“天、南、海、北”。木伦河冰淇淋、王老吉饮料可以把胡萝卜“吃干榨净”,工业为农业插上翅膀,实现了工业农业的双赢。

一个“核心”支撑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一个核心,即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三链同构”。在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上,南乐县采取三项措施促进发展。

对现有产业延链补链。围绕生物基产业延链、补链进行招商的思路,形成了全国唯一一条完整的生物基技术和产业链条,实现了“无中生有”,华乐、星汉等16家企业入驻,年产能达50万吨,年产值近16亿元。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与中国化学会签订合作建设中国南乐生物基材料研究院意向书,全国生物基材料产业论坛、全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大会正在加紧筹备。

直接招全产业链企业。以龙头带动、完善链条、品牌培育为抓手,健全冷饮食品、肉制品加工、种植加工一体化等3条全产业链,打造全国冷饮食品、全省肉制品加工、全省种植业精细加工3个基地。依托木伦河集团建成冷饮食品全产业链。坚持“抓龙头、带上游”的思路,木伦河冰淇淋“接一连三”,建成从原料、包装、终端产品、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国唯一一条完整的冰淇淋产业链,打造全国冷饮食品重要生产基地。按照市委“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要求,坚持“上养殖必须上熟食”的思路,依托唐人神、唐顺兴集屠宰、熟食一体等项目建成肉制品加工全产业链,建成全省肉制品加工重要基地。依托优质农业资源,大力培育“小麦+面包”“胡萝卜+果汁”“花生+食用油”等种植加工一体化产业链。与河南农业大学联手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西红柿科研生产小镇,投资2亿元的沃圃生高效农业园区、投资1.37亿元的日福莱高效循环园区正在建设。

实现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抢抓全市“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的重大机遇,以“三大改造”为抓手,围绕成套设备、智能设备产业,推动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精密化、高端化发展,力争打造豫、鲁、冀三省重要的农机装备基地。

一个“环境”保障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在外部环境上,南乐县围绕建设生态南乐,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颜值,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等多项桂冠揽入囊中,森林公园、东湖湿地公园、南湖湿地公园展露峥嵘,文庙复原工程加快推进,总投资5.7亿元的中水回用项目既是一个生态环保项目,又是水资源利用项目。产业集聚区规划区由12.8平方公里扩至23平方公里,被评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金星奖。

在内部环境上,实行产业集聚区企业联席会制度,出台“营商环境十条”,着力打造五个环境。一是着力打造诚信环境,对企业承诺的优惠政策要坚决兑现。二是着力打造政务环境,坚持“一切围着企业转、一切围着项目干”理念,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三是着力打造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证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四是着力打造金融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方位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进企业更加便利获得生产用水、用电、用气等资源;建立产业基金、提供风险补偿、担保奖励等机制办法措施,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五是着力打造法治环境,严厉打击损害营商环境建设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建立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在县区中率先建设专家公寓。

近一段时间,该县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迅速落实中央、省、市复工复产总体部署,按照市委“三个10%”要求,成立复工复产工作专班,建立复工复产“123586”“163”推进机制,选派142名企业首席服务员,县级干部全部下沉一线,一线办公、一线调度,坚决把因疫情失去的时间抢回来、遭受的损失补回来,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

本报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黄津丽 冯云丽 /文

本报记者 黄立 僧少琴 通讯员 刘玉娜 赵晓阳 /图

2020-04-13 1 1 濮阳日报 c58027.html 1 深入实施『四个一』工程 朝着高质量发展笃定前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