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改善牌”“统筹牌”“服务牌”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至3月份,濮阳县环境空气质量在我市五县中分别排名第一名、第一名、第三名。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各类污染源得到有效防控。
1
铁腕治污 打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牌”
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出台《濮阳县2020年大气、水、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坚持长效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全民治污,持续改善大气质量。
优化组织机构,实现长效治污。该县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初步形成了攻坚指挥部指挥调度、多部门合力攻坚的局面;严格落实日通报、周例会、紧急调度会、周五环保日、任务清单等推进机制。
强化技术支撑,加强污染源解析、预警分析、日常调度等工作;充分发挥智慧环保平台作用,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城乡两级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加快非现场执法能力建设,将“人防+技防”紧密结合,提升监管质效,实现科学治污。
细化重点举措,实现精准治污。狠抓扬尘源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治理、工业源污染监管、全域禁燃禁放禁烧等工作,实现精准治污。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县累计查处高污染机动车1824辆,严厉打击商砼车、渣土车超速超限超载、带泥上路、沿路抛撒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置尾气超标车辆3778辆;排查纳管非道路移动机械1065台,现场检测115台,全部达标并安装定位系统,累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5起。累计查处非法生产、运输、销售烟花爆竹违法行为22起。开展散煤和高污染生物质燃料专项治理行动,实现散煤、洁净型煤、炉具“三清零”目标。
严格督查考核,实现依法治污。今年以来,共下达提醒告知书10余份、督办通知6份、现场交办单100余份,督促整改问题200余个。将环境空气质量纳入各乡镇(办)年度综合考评范畴。
加强舆论宣传,实现全民治污。不断丰富宣传载体,扩大覆盖面,把牢舆论主动权。进一步规范12369环保举报件处理流程。今年以来,共受理环境污染举报件181件,实际办结181件,办结率100%。
标本兼治 打好环境污染防治“统筹牌”
加快结构调整。立足源头治理,有序推进化工企业“红黄蓝绿”标识管理,12家“红牌”企业全部断电停产,19家“黄牌”企业秋冬防期间全部停产,6家“蓝牌”企业治理提升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砖瓦窑厂6座;加快构建全县清洁取暖体系,新增集中供暖面积10万平方米;完成濮阳县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2.4万千瓦;加快推进机动车结构升级,全县推广应用新能源公交车132辆;科学规划土地使用,海林公司、家雄灯饰等企业退城入园工作有序开展。
狠抓“三散”治理。实施全域禁煤,累计回收散煤2579.46吨、炉具8000余套;加快“双替代”供暖,完成“双替代”83406户;实施全域烟花爆竹禁售禁燃禁放,完成烟花爆竹清零;持续开展“散乱污”排查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2家;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抓好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县建成区529家餐饮油烟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纳入服务清单和动态管理数据库;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干线公路平交土路口82个。
狠抓重污染天气管控。2019—2020年秋冬季,紧盯重污染天气应对,科学编制应急减排清单,将全县463家涉气企业全部纳入管控清单,将减排措施具体到生产线和生产环节,取得较好管控效果。
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县城区全部完成截污纳管和整治任务;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整治,划定“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强化疫情防控期间水环境监管,做好地表水环境质量、定点医院废水和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监测工作;持续开展河流清洁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开展户部寨化工园区雨污管网分流改造、河道“清四乱”及水域岸线综合整治工作。
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55家重点行业企业基础信息采集;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名单,纳入管理单位6家;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疫情防控期间,认真开展医疗废物处置监督检查,39家医疗单位医疗废物全部实现安全处置。
3
主动作为 打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牌”
4月16日,濮阳县环境攻坚办出台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绿色发展,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加大“放”的力度。精简规范环保审批事项,实行线上受理环评报告书(表),推行“一网通办”等“不见面”审批方式。开辟车辆通行证审批绿色通道,实现“一站式”办证。为重点项目(企业)办证实行提前预约、优先办理(免排队)、限时办结(十分钟内)、全天候服务制度。
优化“管”的方式。一是统筹规范环境监管执法行为。整合执法队伍,规范检查标准,避免多头管理、标准不一。实行无人机、用电调度、在线监控等“非现场”检查方式和现场执法相结合,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将指导服务贯穿于执法检查全过程。整顿执法队伍作风,改变执法态度,坚决避免简单粗暴的执法行为发生。三是实行差异化执法机制。对守法记录良好的企业实行首查不罚制,大幅减少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对群众投诉反映强烈、违法违规频次高的企业加密执法监管频次;对影响恶劣、案情重大的违法企业,从严从重予以打击。四是加强政策激励引导。完善“绿色工地、企业”清单制度;推动县内绿色工地、企业被市一级认可,在管控期间给予适当政策豁免;鼓励、引导企业申创省级“绿色引领”企业。
提升“服”的实效。坚持和完善企业服务制度。定期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面对面为企业解忧纾困。建立常态化搜集企业意见建议机制,建立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一事一议机制,实行企业对环境执法队伍评议制度,引导工作人员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开通咨询服务和意见收集,以及环境执法人员违规行为举报电话3230015,24小时受理群众咨询和个案举报,坚持举报一起、调查一起,查实一起、处置一起。
精准“治”的举措。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研判机制。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定期会商研判,积极同上级协调,确保预警启动尽最大限度提前发布、预警解除及时,尽量减少生产企业损失。精准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避免出现所有涉气企业、不可中断工序全部临时关停等脱离实际的情况。落实重点行业差异化管控,对重点民生保障企业、工地,适当放宽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