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杨泽江

杨泽江又名杨俊仁,1921年生,清丰县杨庄村人。1934年,杨泽江入河北保定师范学校学习,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

1943年,在一次反扫荡中,杨泽江右胳膊中弹负伤。在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他不听医护人员的劝阻,执意重返抗日战场。9月,日军对冀鲁豫边区进行秋季大扫荡,杨泽江所在的抗日救国总会随边区机关跳出敌人合围后,他接到了区党委书记黄敬的通知,得知自己被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即将赴延安出席七大。匆匆准备之后,杨泽江与中共北方局的刘宴春、芦雪夫妇,军分区司令员刘德海、段君毅夫人陈亚琪等乔装成农民,沿着刘少奇去延安的路线出发了。

冀鲁豫边区距延安路途遥远,沿线日军封锁严密,杨泽江他们连续昼夜行军奔波,在两个月后抵达延安。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杨泽江作为冀鲁豫边区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会议。1945年冬,杨泽江回到濮阳,被安排到鲁西南新建的菏泽、定陶、南华、东明4县工作,先后任抗日联合会主任,南华县委书记,南华、东明工委书记。

1953年,杨泽江被派到海南开创新中国橡胶事业,30岁出头的他由中共华南分局青委书记任上调任华南垦殖总局副局长,后来又担任中共海南区党委副书记、书记、第二书记;1960年10月任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政治委员。作为海南农垦的开拓者之一,杨泽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1964年3月18日,《海南日报》刊发了一篇通讯,题目是《用革命精神解决利用人粪尿问题》,写的就是杨泽江的事迹:

海南区党委书记杨泽江,春耕期间在琼海县塔洋公社鱼良大队蹲点,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亲自动手修粪池、挑人粪,给农村基层干部树立了深入调查研究、发扬革命传统的活榜样,带动全大队掀起了修粪池、收人粪、沤人粪、用人粪的群众性积肥运动,有力地促进了当前生产。

1976年,杨泽江从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任上,调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副书记,兼保定地区领导小组组长。文革时期的保定,派系斗争十分激烈,党的各级组织严重瘫痪,到处是一片混乱。当时杨泽江正生病住院,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他知道是叶剑英点的名,服从了组织安排。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杨泽江对记者深情地说,要把分裂的保定变成团结的保定,把落后的保定变成先进的保定。这是中央当时提出的要求。因为保定在北京附近,是北京的南大门,对全国有影响。所以中央下这么大决心,从全国调来干部,解决保定问题。县委书记好几个是从外省调来,有湖南的,也有山东的。因为保定这个地方吧,是两家“支左”。文化大革命本身就是错的,又是两家“支左”,力量都很大,所以都长期对立,问题解决不了,武斗就止不了,派我们外省的来解决武斗。我们超脱。

1977年4月30日,省委决定建立保定地委,任命杨泽江为地委第一书记、地革委主任。地委成立后,杨泽江又重点抓了发展生产和落实干部政策,保定的各项事业逐渐走上正轨。经济上逐步复苏,国内生产总值由1976年的139204万元增加到1979年的221382万元,财政收入由1976年的15617万元增加到1979年的27426万元。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干部政策取得了重大进展,平反冤假错案1.67万件,复查了文革期间刑事案件3876件。

1979年9月,杨泽江回到河北省委,先后担任省委副书记兼省农委主任、党组书记、省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1985年5月任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后,又管了一年多的农业工作,直到1986年以后才不分管。在将近8年的时间里,作为省委常委会的一名成员,他把自己融入了分管的农业工作中。那时候,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基层,全省100多个县,每个县他都跑遍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河北解决问题时,曾这样评价他:“老杨是满腿泥巴,只管工作,哪一派的争论也不参加。”

1985年5月28日,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杨泽江被指定为省顾委召集人,做了8年省顾委主任,后又担任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2020-04-30 1 1 濮阳日报 c59198.html 1 杨泽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