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开发区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六优四化”农业,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优质发展、高效发展、特色发展,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全力调优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目标,秉承高标准、多元素、智能化、生态化的理念,千方百计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不仅让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有了用武之地,也让当地群众享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实惠。
高位推动促跨越
开发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成立了由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履行好“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责任,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落实“四个优先”要求。
在干部配备上,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大胆任用优秀“三农”干部,乡镇办党政班子成员中,有“三农”工作经历的占比90%。在要素配置上,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基层党建、高标准农田、乡风文明建设等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在资金投入上,2019年,开发区共投入支农资金、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各类资金1.15亿元。在公共服务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保障网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牵住产业兴旺牛鼻子
产业振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开发区严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六优四化”农业,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全区小麦、果蔬等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百家,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园区50余家。落实全市“三带一圈”都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引黄入冀沿线特色农业示范带建设稳步推进,休闲园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加快形成。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方向,加快构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促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王助镇成功入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依托濮阳宏进国际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整合四季青育苗、完美果蔬等专业合作社,“育、种、产、销”一条龙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严格落实“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展要求,2019年,开发区粮油加工转化消耗粮食量7万余吨,主食产业化产品总量近4万吨,主食产业化率达56%,销售收入近10亿元。
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培育打造美誉度高的农业品牌,推动优质农产品规模化、差异化发展。“三品”农产品数量逐年增长,涉及的产品种类日益增加;培育的“匠焙师”“濮粮”“张冀食品”“桑辛庄大葱”“丁寨草莓”等特色品牌声名远播。作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省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辖区内的万达农林、萌动龙乡等多家农业企业,与美国、日本等海外公司开展密切交流合作,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农业品牌“走出去”势头良好。濮阳首耀农村电商在王助镇建设了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本地农特产品的网络月销量突破10万单,平均月零售额达200余万元。
绘就多彩农村新画卷
乡村美不美,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开发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战略要求,永续利用好乡村的资源宝库和生态价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做好“生态”文章。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药化肥双减量,推广新习镇“猪—沼—菜”等循环种养模式,打造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乡村田园生态系统。提高畜禽养殖企业粪污处理再利用能力,辖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在85.5%以上、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在95.1%以上,均超过了2019年省定目标。在全市率先探索启动了“林长制”试点;高标准推进“森林经开区”建设,总投资1.8亿元的国储林项目已完成新习片区建设,金堤河、大广高速等廊道绿化快速推进;深化“生态文明百村绿”行动,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市级以上森林乡村5个。抓好“河长制”落实,协调推进“四水同治”,坚决打赢环境污染攻坚战,提升乡村绿色生态发展水平。
做实“整治”文章。在乡村建设上,开发区提出了“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四精要求”,高标准落实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三年整治行动,“村收集、乡集中、区运输、市处理”的四级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乡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做优“提升”文章。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水平。2019年,开发区完成22个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任务,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率达到98%;在马辛庄村、王助镇、濮水湾社区建设的三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上前台
农业转型升级, 关键是要加快培育一批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为此,开发区从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入手,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适度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与此同时,开发区坚持用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2019年,开发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共核定资产5.5亿余元,成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32个,界定社员15.6万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日臻完善,投入资金134万元,在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占地400平方米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软硬件设施已配备到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基本完成,累计颁发确权证书2.7万余本,占总任务的98%。
好举措带来大发展。据初步统计,2019年开发区共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百家,50余个现代农业园区、2个乡级电商服务中心和2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建成投用,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