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黄河儿女,同时又水患重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和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工作,决定全面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濮阳县抓住大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把群众的期盼转化为实际行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科学规划、多点发力,全力推进滩区居民迁建工作。
滩区迁建 民心所盼 初心所在
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免受洪涝之苦、摆脱贫穷之困、奔向小康之路,是滩区群众多年期盼的一件好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深入基层调研、系统总结试点经验、广泛征求群众意愿、认真听取专家和基层政府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总体方案》。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指导工作时,亲自到黄河滩区视察,肯定了河南“三山一滩”扶贫开发工作,并要求认真抓好具体工作。2017年5月,李克强总理考察河南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时,指出进一步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既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需要,也是实现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事关国家全局。
濮阳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分第二批试点和三年规划两批实施,涉及7个乡镇48个村11112户4061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76户14776人、已脱贫3304户14593人,规划建设安置区7个,新建住宅楼213栋及小学、幼儿园等基础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
濮阳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整体进展位于全省中上游。第二批试点中,习城、徐镇、县城等3个安置区已完成搬迁入住;徐镇镇、习城乡、梨园乡3个乡镇9个村正开展旧村拆除及土地复垦工作,施工设计和投资评审已全部完成,其中已完成拆迁的习城乡小庄户村开始复垦、其余村正组织拆迁,计划5月完成旧房拆除、6月完成土地复垦。三年规划中,王称堌安置区23栋住宅楼已全部达到入住条件,并于2019年12月启动搬迁,是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启动搬迁的安置区,计划今年5月完成搬迁;郎中安置区4栋住宅楼完成装修,11栋住宅楼装修完成50%,计划今年6月完成搬迁;渠村安置区26栋住宅楼完成装修,2栋住宅楼正在装修,计划今年6月完成搬迁;县城安置区一期14栋住宅楼装修完成90%、计划今年6月启动搬迁,二期69栋住宅楼中,20栋已封顶、49栋平均建至七层,计划按照省定节点、年底前完成搬迁。
多措并举 好事办好 实事办实
在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保障滩区搬迁群众利益的前提上,濮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在广泛征求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多措并举,真正让滩区搬迁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是大产权、低价位,激励群众进城安置。为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激励群众进城安置,进一步提升安置房价值,让滩区群众共享城市优质资源,增强群众进城吸引力,7个安置区土地性质由划拨地转为出让地,安置房产权独立并办理房产证,提升了安置房升值空间。第二批试点县城安置区安置房价格1600元/平方米,三年规划县城安置区安置房价格2100元/平方米,目前县城楼房均价在4500元/平方米以上。滩区搬迁群众每户按4口人计算,每套安置房可增值20余万元。
二是广征求、顺民意,扩大县城项目规模。在两次征求迁建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白堽乡532户2186人、梨园乡457户1537人全部要求进城安置,其余乡镇群众特别是常年在外务工、即将结婚、有学龄儿童的家庭,要求进城的愿望同样强烈。结合实际,取消原规划的白堽安置区,渠村安置区建设规模由52栋调减为28栋,郎中安置区建设规模由20栋调减为14栋,王称堌安置区建设规模由33栋调减为23栋。经统计,第二批试点、三年规划涉及滩区搬迁群众选择县城安置比例分别达到50%、70%,将有效加速濮阳县城镇化进程,为县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是定政策、利于民,引导群众主动搬迁。本着最大让利于民原则,除上级规定的补贴外,濮阳县制定第二批试点宅基补助奖、“十户”联动奖、面积控制奖等3项奖励政策,三年规划签订协议奖、拆迁补助奖、宅基补助奖、“十户”联动奖、面积控制奖等5项奖励政策,有效缓解了滩区搬迁群众经济压力。经测算:滩区搬迁群众在乡镇安置的,拆除房屋后基本不用花钱就能购买一套安置房;在县城安置的,平均花费8万元购买一套价值50万元的安置房。
四是促流转、稳民心,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滩区群众搬迁后,5万余亩土地如何处置成了一个难题。濮阳县委、县政府多次研究,成立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按照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进行集中流转(群众也可自行流转,流转费用自行协商),确保搬迁群众“不种地、有收入”。同时,设立3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和15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种养殖等产业,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土地规模化经营,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彻底解放了滩区劳动力。目前,该县已累计流转土地1万余亩。
科学推进 政府主导 群众安居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涉及面宽、任务量大,滩区群众恋家情结重,搬迁难度大。
濮阳县委、县政府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以优惠的政策、齐全的配套设施,通过产业发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土地流转等彻底改变生存环境,实现滩区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为做好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濮阳县委、县政府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领导小组,以县长为指挥长的黄河滩区迁建工作指挥部,专门成立濮阳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服务中心,组建48个搬迁村驻村工作队。7个乡镇均成立迁建指挥部,并组建搬迁村村民迁建理事会,负责滩区居民迁建相关工作。7个安置区分别由县委书记、县长及县委常委分包,协调解决迁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做到“人人心中有目标、个个身上压担子”,高效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
保障工程质量,确保群众安心入住。在安置区选址上,按照“靠近县城、靠近乡镇政府驻地、靠近产业园区”的原则,科学确定安置区;在安置区建设上,工程招标时要求施工企业具有特级资质(较省要求高一个等级);在配套规划上,各安置区小学、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商业等配套设施齐全,道路、绿化等均按高标准规划建设;在工程管理上,严格项目监理,严把原材料质检关、工程检验关,严格五大主体责任,一律挂牌上岗,实行终身责任制。同时,推选搬迁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形成专业监理公司、政府质监部门、业内专家、受益群众“四方”监管体系,全力打造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多方综合施策,做好资金保障工作。濮阳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共需建设资金46亿元,主要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筹资、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群众自筹等5个渠道筹措迁建资金。各级财政性资金对迁建居民住房按照“按户测算、按人分配”原则进行补助,人均补助2.84万元后,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为全面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濮阳县紧紧抓住全省宅基地A类复垦券交易的机遇,经过努力争取,使2333亩土地纳入A类复垦券交易、获得资金7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教育、卫生、电力等部门项目支持,扎实做好剩余4000亩节余土地的复垦券交易前期工作,为滩区居民迁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保障。在迁建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切实做到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及使用效益最大化。
加强宣传动员,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迁建工作的基础。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为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濮阳县在搬迁村悬挂迁建标语,设置宣传栏全面介绍滩区迁建工作情况,包括安置区位置、建设规模,公布安置区效果图、户型图供群众选择,公示迁建居民订金缴纳情况,做到全程公开公正、阳光透明。同时,派驻48个搬迁村驻村工作队,县、乡干部采取包户走访、政策宣讲、发放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迁建政策,帮群众算好经济账;制作濮阳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宣传片,全方位、立体化进行宣传动员,使滩区群众由“不想搬”转变为“我想搬、我要搬”。
谋划产业就业,保障群众长远生计。为使群众搬迁后有就业门路,濮阳县立足安置区周边资源禀赋,规划商业及产业创业园等,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县城安置区依托县产业集聚区及具有鲜明中原地域特色和濮阳历史文化氛围的大型文化旅游、休闲复合型小镇——濮水小镇,可为进县城安置的滩区群众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每个安置区周边均建有产业创业园,搬迁群众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徐寨村张国艳、李艳芳等习城安置区入住群众,搬迁后就近到美施宝电器公司就业,月收入2500元左右,已顺利实现脱贫。安置区配套建设的商业纳入村集体资产,经济收益可用于物业管理等,有效降低了搬迁居民的生活成本。积极开展公益性岗位就业工作,对搬迁后就业困难、年龄偏大、家庭贫困的迁建居民优先安排环卫、园林等公益岗位,落实每户至少1人就业目标,同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强群众的就业和自我发展能力。对搬迁群众的宅基地,加快复垦进度,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确保搬迁一户、稳定一户,顺利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策划:吉子文 田建引
统筹:李殿伟 谷爱素
作者:冯向忠 赵少辉 左怀超 刘宏宇 马慧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