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两会特别报道

只争朝夕谋发展 范水大地显峥嵘

——范县全力以赴加快高质量发展纪实

盛通聚源。资料图片

丰利石化。资料图片

范水教场防洪闸站新貌。资料图片

柳溪小镇。 黄立 摄

村民在河南富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双孢菇种植基地采摘。黄立 摄

一季度观摩项目建设现场。 黄立 摄

生态毛楼村。资料图片

白衣阁乡群众在苗圃基地劳作。 张瑞方 摄

王路庄村精准扶贫车间。黄立 摄

村村通客运公交。 李红忠 摄

近年来,范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按照“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城乡融合、工业主导、农业固基、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的工作思路,奋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范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部署,围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等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取得阶段性成效。

决战脱贫攻坚 发展产业富民

范县聚焦“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两大目标任务,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补短板、强弱项,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三农”工作呈现新局面。

培育富民特色产业。着力打造背河洼地种养、淤背区林业、滩区特色种植、旱作区菌菜“四条绿色产业带”和食用菌、温棚瓜菜、水产养殖、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五大扶贫产业”,发展食用菌150万平方米,温棚瓜菜2.2万亩,小龙虾7435亩,林果、中草药1.1万亩,牧原100万头生猪、惠盈900万只肉鸭等规模化养殖场34家。“五大扶贫产业”实现带贫9055户26192人。

打造增收特色品牌。依托“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金字招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六优”农产品种植33.5万亩,“范县大米”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河莲藕等20个产品被认定为有机产品。培育洁田米业、佑林实业、小洋子食品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6家,汇聚了生态有机农业规模效应。全县累计脱贫53278人,1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75%,2019年顺利脱贫摘帽。

发挥工业优势 打造经济强县

范县矢志不移抓工业,在产业集聚区按照“一区三园”的产业布局,新区产业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招引66家企业入驻,2019年实现产值32.7亿元,吸纳就业3000余人,促进产城融合;张庄木业园立足林木资源和滩区迁建劳动力优势,招引金皇朝家具等15家企业入驻,带动迁建居民2000余人就业;濮王产业园按照“做强‘油头’、拉长链条、紧盯高端、抱团发展、全面融入”的思路,全链条高质量打造化工产业集群。

牵住“油头”,做强石油化工。支持河南省唯一地炼企业——丰利石化,在年加工能力300万吨基础上,建成投运我省首家进口原油保税仓库,每年可增加进出口额5.38亿元。2019年,丰利石化跻身中国石油化工企业500强,产值93亿元,利税13.4亿元。加快远东科技年产65万吨丙烯、中汇新材料年产20万吨芳烃等项目建设;启动丰利石化年产220万吨DCC-S及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项目,夯实石化基础,“油头”变龙头。

拉长链条,壮大精细化工。范县实行老企业转型升级享受招商引资新政策等措施,抓住化工企业链条式发展规律,以碳四、丙烯、丙烷等产品为基础,延链补链强链,远东、盛华德等一批精细化工企业迅速崛起,范县成为国内重要的氯代异氰尿酸、戊二醛、丙烯醛生产基地。

紧盯高端,主攻化工新材料。用足用活人才引进和新兴产业政策,支持盛源集团联合科研机构,打破国际生产技术垄断,投资19.5亿元建成年产13万吨聚碳酸酯装置,填补了河南化工新材料领域空白。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利税4亿元,带动2000人就业。

抱团发展,积蓄化工新动能。整合1个院士工作站、3个重点实验室、15个省市技术研究中心资源,投资2550万元建成产业集聚区研发中心,以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合成橡胶为重点,搭建新型行业研发服务平台,泰普胶粘、盛华德化工、欧亚化工等8家企业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引资16.8亿元建设产业集聚区热能供应中心,打造集约节约、清洁可靠的热力、电力供应平台。

全面融入,再造发展新优势。疫情期间,引导河南省出口重点企业可利威化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投资5.8亿元,开工建设了年产12万吨日用消毒剂项目,新增年产值10.6亿元、利税2.6亿元。主动融入濮阳市65平方公里新型化工基地,对濮王产业园进行再定位再谋划,统筹13家企业积极嵌入其产业链条,形成协同发展的“雁阵效应”。2019年,化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4亿元,同比增长6.2%。

贯通一体发展 促进城乡融合

范县坚持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找准发展定位,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产城融合一体化。围绕产业集聚区新区产业园,抢抓与义乌合作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来料、来单加工,做大华兴羽绒、隆港服饰、黑蚂蚁服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强大丰国际购物广场、正东商业步行街等商务中心,集聚人气促发展。

基础设施一体化。累计投入6.7亿元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购置纯电动公交车140辆,客运班车通达率100%。优化区域交通整体布局,范莘公路金堤河大桥建成投用,打通了范县连通山东的第二通道。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和三年规划,2.6万人搬出滩区。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全域优化水生态环境,打造“水美范县”品牌。

公共服务一体化。县内21家定点医院全部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每年投资2436万元,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营造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范县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等称号。

深化改革开放 激发活力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有序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铺开“两权抵押”,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村达到82%,15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5万元以上。

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抓住科技创新人才关键,实施“模拟事业编”人才招引政策,企业所需高学历人才服务满5年,可自愿留在企业或到事业单位工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优化营商环境。成立县委营商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行县级干部分包重点项目、企业首席服务员等制度,推出创新举措,实现县级层面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事项24小时办结,营业执照当天可领。

深化对外开放。聚焦招商引资,带动企业做大做强。2017年以来,范县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6个,利用省外资金98亿元、境外资金2.6亿美元。支持盛源科技在香港主板上市,推进盛华德化工、可利威化工、盛源能源等企业做好上市准备。

做好疫情防控 抓好复工复产

今年以来,范县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做到了“反应快、举措实、合力强”,实现了“零确诊”“零疑似”。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从“防控为主”转向“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兼顾”,范县快速响应、主动作为,坚持一手牵两头,全力抓好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目前,范县工业企业已复工17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85家,复工率达97%;农业、商贸服务业、建筑行业、金融业已全面复工。 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范县抓住营商环境这个关键,为全县56家重点企业派驻首席服务员,切实当好“五大员”,做到“五到位”,帮助企业破难题、谋发展,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严格落实省、市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0条政策措施,协调组织可利威化工、盛源集团等企业申报融资需求10.4亿元,累计发放贷款5.5亿元;大力支持隆港羽绒生产线改造,生产口罩、防护服等重点防护物资,减免企业所得税75万元;对符合条件的962户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820万元;对高耗能行业以外的工商企业、个体电价用户,统一按照原到户电价水平的95%结算,将县城区非居民用水价格每立方米降低0.15元,共降低电费、水费263万元;实施“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活动”,提供岗位1.3万个,2004名求职者实现就业。落实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政策,预计减免金额2700万元。

坚决贯彻“三起来” 加快发展步伐

范县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高质量发展文章。

做好转型升级文章。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三大改造”,组建省级化工集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抢抓新基建机遇,加快5G智慧城市和智慧工厂、智慧车间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做好现代农业文章。扛稳粮食安全生产重任,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打造沿黄农业“四条绿色产业带”,壮大“五大扶贫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做好开放创新文章。着眼“东进西接联周边”,实现县域治理新突破:“东进”对接环渤海经济圈,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西接”融入中原城市群,打造石化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联周边”加强跨省协作,打破行政区划,实现优势互补,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

奋斗诠释初心,实干践行使命。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增色添彩。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季玮 李红忠

2020-05-13 ——范县全力以赴加快高质量发展纪实 1 1 濮阳日报 c60120.html 1 只争朝夕谋发展 范水大地显峥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