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孟子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所说的“道”,是信仰,是追求,亦是人生命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神州大地,我市医务工作者以白衣作战袍,把病房当战场,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战“疫”第一线,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用生命守护生命,点亮守护人民健康的明灯。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逆行出征的他们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
1月24日,大年除夕,全市医务工作者取消春节放假,全员上阵守岗,一场坚韧、顽强、壮烈的阻击战在龙都大地打响。
面对肆虐的病毒,身为医护人员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此行的凶险。他们中有的父母尚在病中,有的孩子不足周岁,有的妻子正有身孕,有的儿女面临中高考……但在此时,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挺身而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死扶伤,义不容辞!
一时间,一封封按着红手印的“请战书”源源不断交上来。“不计报酬,不论生死”“我是党员,我先上”这样的话语更是令人动容。
岁月静好的日子里,他们平凡如你我;危难时刻的逆行中,他们是照亮前路的英雄。
市第五人民医院是我市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内三科王勇,是该院第一个写“请战书”的。“自己是一名老医生,经历过天花、水痘、麻疹、非典等传染病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作为一名老同志,必须带头出战。”王勇掷地有声地表示。
和平的年代没有硝烟,但是没有硝烟的新冠肺炎战场,同样考验着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他们深知,战胜疫情当然要靠医术,同时也要坚守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理想信念,用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冲在守护生命的第一线。
来自市人民医院呼吸科的刘洪洲,是我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一支来自市人民医院、油田总医院、市五院等多家医院,覆盖呼吸、感染、重症、心脏内科、神经内科等各专科专家的医疗团队在市第五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废寝忘食地战斗了一个多月,一直在“啃”这块“最硬的骨头”,成为守护生命的“定海神针”。
作为专家组组长,年近花甲的刘洪洲每天都有大会诊、大讨论,每天都要对确诊病人进行病情诊断并调整治疗方案。事无巨细的工作,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工作时间加长再加长,睡眠时间缩短再缩短,常常是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由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是全新的病毒,存在很大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恐慌几乎笼罩着每一位患者。“我还能不能治好?”“我还能活多久?”……每天查房时,都有患者向刘洪洲发问。
多年的诊疗经验告诉刘洪洲,帮助患者化解痛苦、战胜疾病,靠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情绪疏导、心理慰藉。为此,刘洪洲提出采取N对1的护理机制——多名医护人员对1名患者的机制,确保了对患者的24小时不间断护理。
在距离新冠肺炎病毒最近的地方,医务工作者们不计报酬、无畏生死,在战“疫”一线冲锋陷阵、救死扶伤。他们不仅用专业的护理知识精心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也用满腔温情安抚患者的情绪,带给患者病患如亲人般的慰藉。
王红燕,市第五人民医院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的护士,负责为患者抽血、取药、输液、咽拭子取样、送餐、监测生命体征、消杀等各项工作。手术衣、隔离衣、防护服、手套、鞋套、口罩、帽子、护目镜,这是王红燕每天进入病区工作的“标配”,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咽拭子取样的时候,王红燕需要将一根长长的棉签平行插入患者的咽喉部位,直到与鼻咽后壁接触,轻轻旋转,停留5秒吸附分泌物,再慢慢移出拭子,然后迅速将其放入采样管中。操作中,患者会本能地出现咳嗽、呕吐,喷溅物一次次喷到护目镜上,喷到防护服上。即便如此,她都没有退缩,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继续坚持战斗……
为了节约防护物资,对王红燕来说,不吃不喝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是常事,身体闷在厚厚的防护服里出汗,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口罩在脸上勒出了深深的印痕,耳朵被勒得疼痛发红甚至出现压疮;双手被汗水泡得肿胀发白……可她没有丝毫怨言,因为她懂得没有什么比捍卫生命更加重要。
“有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才能很快康复并解除隔离。得了这个病并不可怕,只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规范治疗,是可以治好的,大家不用恐慌。 ”2月10日,我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时泪中含笑。
拧成一根绳,汇聚万股劲。从市级医院到基层卫生所,我市医务工作者在战“疫”中凝聚不屈的力量,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与死神搏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淬炼成抗御疫情的金刚。
市人民医院医生李果,主动申请到医院发热门诊值守。离家时,面对哭闹的孩子,她只好安抚说:“外面有怪兽,妈妈要变成奥特曼打怪兽。”
牛鸣莉和刘政辉是市妇幼保健院职工,两人刚刚定下婚约,约定今年春天举行婚礼。(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