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但疫情暴发,让未婚妻牛鸣莉随队奔赴抗疫前线,刘政辉不敢打扰,只能把思念埋在心里。没有万千情话,只有满心牵挂和一句“这路上有我陪你一起走”。
面对超负荷工作、不规律饮食、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精神压力,很多医护人员的身体不断亮起红灯,有人出现感冒、咽喉疼痛等不适,有人发起低烧,甚至有人因长时间佩戴面罩而缺氧、体力不支、晕倒。一个倒下去,另一个补上来。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坚守防线、没有退缩,用行动兑现庄重誓言。正是这群白衣战士,为患者重新点亮了生命之光。
疫情如军令,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我不上谁上?”面对生死考验,市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科长徐国锋选择逆行而上。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春节假期,徐国锋应该在国外女儿家,尽享天伦之乐。得知全省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级应急响应的消息后,身处异国他乡的徐国锋再也坐不住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促着他,必须放弃休假,立即回国奔赴抗疫一线。
1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时,徐国锋毅然告别妻女和外孙,拉起行李箱奔向机场,踏上回国旅程。 1月27日一早,他出现在市疾控中心五楼病毒实验室。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和同事简单寒暄后,徐国锋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共商疫情,研讨方案,优化实验室工作流程,制定病毒检测策略,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疫情防控期间,他和战友们身披重甲,坚守在离病毒最近的实验室,与病毒正面较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邻里相帮、患难相恤,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的“密钥”。我市在全力做好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医务人员支援武汉,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起更强大的力量。
“我宣誓,坚决服从大局,担当使命,驰援武汉,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打赢疫情狙击战。”2月2日上午,由来自市中医医院、市油田总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的14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我市援鄂医疗队启程前往此次疫情的“风暴中心”——武汉。
作为我市援鄂医疗队队长,来自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师王海明是所有队员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因为他有一个全国网友关注的“网红宝宝”。2月3日,就在王海明去武汉的第二天,一个8斤5两的大胖小子在濮阳呱呱坠地。襁褓中的婴儿,粉嫩小脸肉嘟嘟的,正闭着眼睛呼呼大睡。妈妈袁彦静在旁边温柔地注视着他,几乎挪不开眼睛。
王海明在去武汉的“请战书”上签字,袁彦静还是从医院微信推送的消息中得知的。她理解他。疫情面前,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王海明工作的重症监护室,是医院里最特别的一个地方:有人说它是“死神的餐馆”,住在里面的人,有的自己走出来,有的被车子推出来。在这里,他看过太多的绝望与挣扎。
当武汉告急,他毫不犹豫地来到武汉。他太清楚成千上万的危重病人缺少医生意味着什么。
儿子出生后,他只在和妻子视频通话时见了一次。视频里,妻子含泪叮嘱他:“我等你回来给孩子起名。”
他们眼中很普通的场景,经媒体报道后却触动了全国网友心底的柔情。他们刚出生几天的儿子,意外地成为“网红宝宝”,引得全国网友争相起名。有人给宝宝起名叫“王一欣”,赞扬爸爸王海明医生的医者仁心;有网友给宝贝起名“王豫鄂”,代表“母亲在河南,父亲在湖北,加起来是整个家”……
最终,他们综合全国网友的意见,给宝宝取名“王佑华”。
天佑中华。一个质朴而深沉的心愿,一个广博而宏大的心声。
医护人员心中的春天,比大自然的春天更有魅力。
丁慧利,一名90后单身女孩,来自市油田总医院。接到援鄂任务后,她果断断发,身披甲胄,逆行而上。她说:“我是内科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又是没有家庭拖累的单身女,我不参加这次医疗支援,这辈子都会后悔。”
第一天穿着防护服进入隔离区,丁慧利就产生了严重的缺氧反应。“防护服太闷了!我喘不过来气,眼前一片漆黑,只听见急促的心跳声和大口的喘息声,我急得恨不得把防护服撕扯开”,连续吸了一个小时的氧,她终于“活过来”了。后续的几天里,她旧疾复发,中耳炎引起的疼痛和面部痉挛让她彻夜难眠。她未曾请假休整,她说:“掐断内心怯意,坚决不拖队伍后腿,坚守援鄂初心和使命担当。”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2月3日晚上,丁慧利、郭艳伟、贾鑫鹏、王成帅、赵俊娟5名援鄂医疗队员在前线火线入党。他们要在这个特殊的战场,表达对党的向往和忠诚,让党旗在战“疫”第一线高高飘扬,为夺取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场战“疫”中,我市医务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力,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守住了人民群体的“生命线”。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今天,我们将以他们为榜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谱写出最华丽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