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濮阳,万物勃兴,生机盎然。行走在我市乡村的田间地头、村室农家、学校医院,一个个人才专家正在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教育教学、医疗卫生排忧解难。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叠加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如何在这场消灭绝对贫困的“终局之战”中、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中,更好地发挥人才智力作用?市委审时度势、科学决策,集中选派229名“三大指导员”(产业发展指导员、教育教学指导员、医疗卫生指导员)下沉到75个乡镇开展指导帮扶工作,助推广大基层农村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全面小康。
一时间,龙都大地,人才涌动。他们或是针对乡村产业、教育教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难题,积极出主意、找路子、传真经;或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手把手、面对面地把一些实用性强的教学办法、诊疗手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村教师和医务人员;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贡献着力量,也在乡村振兴前沿人尽其才……
产业发展的“及时雨”
7月2日,范县王楼镇普惠源有机农业示范园,一批洋葱、大蒜等农产品在完成拣货、分装、打包、贴单等程序后被送上运输车,随后将发往全国各地。
火热的场面,繁忙的景象,让普惠源有机农业示范园的数位投资者颇为满意。可是在一个多月前,他们还处于亏损状态,一度打起了“退堂鼓”。就在他们迷茫之际,我市选派的产业指导员钟丽和他们进行了对接,帮助他们找问题、出思路。
“人员管理混乱,作业效率太低。”“市场定位不准,电商运营没有抓住关键人群。”“合伙人分工不合理,没有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连续几天的蹲点调研之后,钟丽帮他们找出了“病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出了“药方”。
“这段时间平均一天能发3万单,搁在一个多月前想都不敢想。今后,我们要多向产业指导员请教,争取创造更好的业绩、更多的就业岗位回报社会。”普惠源有机农业示范园相关负责人杨远森对企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濮阳县鲁河镇后杜堌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民的创收路径较为单一。河南省隆丰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文留镇胡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胡庆民担任鲁河镇产业指导员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后杜堌村发展木耳种植的同时,积极牵线搭桥,和后杜堌村村“两委”班子到山东考察蚂蚱养殖,着力拓宽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庆民书记担任产业指导员后,不仅给我们传真经,还一直鼓励我们,说我们两个村地域相邻、资源相似、村情相仿,在胡家庄村能发展起来的产业,也一定能在后杜堌村闯出一片新天地。”后杜堌村党支部书记孙来盟满怀信心地表示。
鹏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夏冬生作为台前县打渔陈镇产业发展指导员,积极和乡镇对接,开展产业帮扶活动,立足公司特色资源、发挥羽绒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带动养殖模式,打造订单式扶贫机制,通过签订羽毛采购合同、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解决了贫困群众养殖和收购难题,受到广泛赞誉。
在我市脱贫攻坚一线、乡村振兴前沿,像钟丽、胡庆民、夏冬生这样的产业指导员共有69名。他们在特色产业建设上当先锋、打头阵、做表率,在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金融信贷等方面做好服务指导,不断为乡镇高质量发展强“根”固“本”,涵养“造血”能力,实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