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想就不会迷茫。唯有踏实脚下,才能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在濮阳油田英杰学校,有这样一个教师队伍。他们以党的建设统领教学,把践行党的宗旨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把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贯彻到教学中去,创新教育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学风正、敢争先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仅取得了比较好的中招成绩,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个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信念,培养了健全而积极的人格和行为方式,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什么样的青春最动人?有梦想的青春最动人。
什么样的青春最美丽?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梦想与奋斗是青春的最美注解。
濮阳油田英杰学校为青春引航,助青春出彩,不断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新办法,用党建作引领,以思想政治课为抓手,通过“四个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重铸学生信仰,点燃学生的青春梦想,培养有理想、有志向、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正是这样的培养,使得濮阳油田英杰学校在2020年中招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此次中考,达到市油田第一中学录取合格线的有29人,上线率17.06%;达到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录取合格线的有72人,上线率42.4%;达到市油田第三高级中学录取合格线的有57人,上线率33.5%;总上线率达93%。
重铸信仰 追梦路上的点燃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之所,不仅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责任,更肩负着引领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重任。教育能否走得稳、走得远,关键还取决于学校的党组织建设是否扎实、是否稳固。
在濮阳油田英杰学校,人手两本校本教材——《红色精神系列讲》和《〈论语〉〈道德经〉精华诵读》读本,这是他们的自编教材。“之所以编制这两本教材,就是想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鞭策学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学生的信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助力学生立德育心、健康成长。”濮阳油田英杰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除此之外,濮阳油田英杰学校还不间断开展“游红色革命根据地”社会实践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参观中切身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辛和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单拐、将军渡、红旗渠畔等著名红色教育基地,都留下了英杰学子的身影。
“双立双成” 追梦路上的助推器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濮阳油田英杰学校大力开展“双立双成”活动。
所谓“双立双成”,即帮助学生立志向、立规矩,最终达到使学生成人、成才的目标。该活动的具体运作模式为一月一个主题、一周一次十问十思自省、一月一次二十最考核表彰、一班一个特色品牌活动。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是学生的奋斗目标,有了志向,学习、生活就有了动力。立志向不是要学生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而是要求他们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自主确定近期目标、阶段目标、长远目标。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自律自省、自我修正的过程。学生只有把规矩内化成自觉自主的行为,从思想上、从心灵深处对照目标、规矩,不断反问反思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言行,才能真正养成好习惯、成就好品质、成为好学生。”濮阳油田英杰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另外,该校不仅规定学生要立目标,还要求每名教师、每个班级也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如该校七年级(3)班的目标是“忘时、忘物、忘我,诚实、朴实、踏实”,高二年级(1)班的目标是“高中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为了共同的目标,师生之间凝心聚力、奋力上进,全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双立双成”活动开展以来,该校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提升了学校的治理能力,各个班级也结合各自实际,不断完善公约、规定、准则,提升了班级管理水平。如今,通过处处见规矩、事事有规矩,该校广大学生逐渐将规矩入心入脑,内化为行动自觉,进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
今年考上市一高的朱静宜说:“学校的每一项规定都是真心实意地为我们好。我们把规矩装在心中,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做人做事,就有了标准、有了敬畏,才会避免误入歧途。”
良师益友 追梦路上的守护者
“我离家时,娃未醒;我回家时,娃已睡。”这是毕业班年级主任陈自锋自嘲的话。
37岁的陈自锋有3个身份:年级主任、班主任、语文教师。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5点40分到校,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催促学生起床,陪学生晨读、跑操、吃饭,上课,让学生明确任务、明确目标,用竞争的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拍摄视频发送到家长微信群,发放学生过关卡……忙碌的他总是见不到自己的2个孩子,因此在家里装了摄像头,趁学生午休时看看孩子。
“只要看到学生们有进步,不管我付出多少,感觉都是值得的。”陈自锋说,在思政课的引领下,教育学生也是老师自我教育的过程。他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榜样!我能做到,你们也能做到!”
在濮阳油田英杰学校,不仅陈自锋自己这样做,还有许多陈自锋一样的教师,兢兢业业地守护在学生追梦的路上。比如,主抓学生管理工作的赵俊恩,他几乎每天都吃住在校。教室里、楼道间、宿舍里,天天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以“细致”“勤快”著称的他总是最早知道哪个教室的玻璃碎了、哪个学生没有叠被子。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在这些榜样教师的感召下,其他教师斗志昂扬,使一所民办新型学校在强校林立的濮阳异军突起。
本报记者 翟学选 管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