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台前县后方乡张庄村绿树环绕、郁郁葱葱,不时有外地游客到村里的知青文化体验基地拍照留念。“这里是知青地,这里是知青菜园,这里是知青宿舍……”忆及当年知青在村里的情景,年逾花甲的村民刘效智讲得很起劲。
据刘效智介绍,自1974年到1982年,上级共派来三批知青。第一批知青到村里的时候,暂时住在本村中学。刘效智当时正在中学教学,和知青们住在一起,无话不谈。他说:“知青一心向党,不怕苦不怕累,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的这些优秀品质深深影响着我。”
退休后,刘效智决心在家乡干点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四处考察项目,最终选择了投资少、见效快、带贫效益好的养猪项目,目前已形成存栏2000多头、种猪200多头的养猪场,吸纳本村12人打工。“我在养猪场打工每月工资1800元,公益岗收入每月600元,还能享受光伏、低保、大病报销、教育扶贫等政策,现在的生活真是比过去好太多啦!”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吕玉红高兴地说。
“知青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艰苦创业,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激励后辈村民成长的生动教材。”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孙久道说,当时张庄村的知青生产模式很先进,生产搞得红红火火,附近村庄都来学习。
知青时代已逐渐远去,但这段峥嵘岁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却深深激励着张庄村的群众奋力谱写新时代创业之歌。如今,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张庄村有志青年奋勇争先、积极作为、接续奋斗,“无中生有”建起了狐狸养殖场、相框加工厂、养牛场、养猪场、扎花工艺厂等,吸纳200多人就业。(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王为峰 丁万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