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范县王楼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着力补齐精神短板,坚决克服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振了精气神,汇聚了正能量,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立志气 挺起脱贫的腰板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只有帮他们“扶”起志气、挺起腰板,才能真正激发持久的致富动力。
教育斩穷根。该镇坚持把教育扶贫摆在脱贫攻坚的突出位置来抓,聚焦“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目标,统筹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同步开展帮扶指导,3年投入800万元对全镇13所中小学实施了提升,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技能促就业。投资600万元,建成全市首家农民技能培训学校,举办电工焊工、畜禽养殖、果蔬栽培等订单式技能技术培训32期,参训人员2650人,解决了贫困群众缺技术的问题。充分发挥该镇企业多、用工需求多的优势,组织开展招聘会、送岗位等活动18次,提供就业岗位2300个。创新开发保洁员、护林员、河道管理员等191个公益岗位,有效保障特殊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先富带后富。举办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通过实地观摩产业基地、剖析讲解种养案例、选学农村实用技术,为农村培育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土专家”“田秀才”。因地制宜开设农家课堂,面对面解读政策、传授技术,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目前,全镇共举办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家课堂、脱贫攻坚等培训班82期,培训干部群众3200余人次。
树新风 调动脱贫的劲头
该镇坚持把扶志作为扶贫的关键,引导贫困群众形成勤劳节俭、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的新风气,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
道德讲堂立信念。该镇在农村广开道德讲堂,40余名帮扶干部上台宣讲82场,受众1.2万人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化为身边的“小故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道理”寓于日常的“小感悟”,引导人们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乡风民约筑屏障。健全“一约四会”机构,修订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建立孝善敬老基金,鼓励农村子女为60岁以上老人缴纳孝善敬老金,镇财政按其子女缴纳金额的10%进行奖补。截至目前,全镇已奖补140余万元,孝善敬老的风气初步形成。先进典型树标杆。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村”等典型评选活动,树典型、立标杆,让群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放下包袱和顾虑,大胆向小康社会迈进。持续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投资80万元,新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村级文明实践站38个;全镇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4个、县级文明村18个,“文明庭院”862户。爱心活动注暖流。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利用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清洁家园、为家乡添绿等志愿服务活动420场次,为贫困户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志愿服务队踊跃带头在村口值守,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坚定了贫困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和信心。
强底气 增强脱贫的动力
该镇坚持以完善基础设施、壮大扶贫产业为切入口,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强持续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
完善基础设施。2019年以来,该镇投资2890万元,完成鲁庄村、张杨陈村等12个村的“户户通”硬化工程,新安装路灯2280盏,完成卫生改厕3000户、危房改造139户,完成赵海村等5个村12万平方米的外墙保温工程,全镇水、电、路、网络、住房、环境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培育扶贫产业。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入手,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引进寿光五代温室大棚,投资600万元建成朝峰蔬菜种植基地;引进先进养鸭技术,投资2800万元建设惠盈养殖扶贫产业园;实施“腾笼换凤”,新发展普惠源有机农业示范园。投资300万元,建设扶贫车间6处,就近安置贫困人口71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完善利益联结。建立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和双向约束机制,强力推广惠众合作社、“企业带贫”等扶贫模式,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运营模式,吸引广大群众投身到土地流转、家门前务工、入股分红等队伍中来。
下一步,王楼镇将紧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继续以宣传教育、移风易俗、倡树典型为重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更坚定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和更大的力度,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高亚楠 王献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