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诚信到节俭,从情怀到勤劳,从坚忍到共赢,回望近二十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与颂扬,永远占有重要的一席。
以今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为例,虽然它在选材上不再如往年一般充满时代特色,但是作文从传统历史故事中取材,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历史材料的感触进行写作。你可以写齐桓公听取鲍叔的建议,重用曾与他为敌的管仲,这表明他知人善任、善于纳谏,且宽容大度;也可以写管仲在其位谋其政,富有政治才能……又如2019年高考作文,明确表达了提倡劳动的命题意图,主题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立足于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文化基因,弘扬劳动精神,歌颂劳动价值,展现劳动美好,引导考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
考点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语文观倡导,教师不能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应立足于培养、熏陶学生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学生完美的个性品质等方面。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尤其是近几年,高考语文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列入考查范围。
2016年至2020年的全国卷,就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内容的考查。比如:2020年全国一卷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中,摘选自汤一介的《“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谈及了孝道;2019年全国二卷第二大题非连续性新闻文本阅读摘编自林鸣等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集中选取典型案例,论述了武汉大桥的兴建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奇迹,让人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参考答案中也显示出对这一考点的观照。
考点三:世界格局、时事意识、创新精神
高考的评价体系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搬运工,更要做学生灵魂的领跑者。
近几年,关于上述内容越来越多地体现在高考试卷中。比如,2020年全国二卷的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直观而巧妙地反映时代主题,有视野、有格局、有胸怀。材料第一段中墨子和约翰·多恩的话,可视为整个材料的统领,旨在点明人与人、国与国、人与世界紧密相连。二、三两段阐述了2020年国际社会在抗疫中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具体事例,可以看作是对第一段的诠释。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例及真实朴素的情感,正是人类在面对共同灾难时同理共情、携手共进的真实体现,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抽象概念的生动展示。由于文体的特殊要求(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发表演讲),它正面引导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共同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思考。
我认为教育学生首先是德育,其次是才育。这也完全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教育学生,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突破与创新、“天下大同”与命运共同体的大精神、大气度、大格局。要求学生关注时事、关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也关注中国和世界的艰难与阻碍。
高三奋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深入揣摩《语文新课程标准》、详细研究全国语文新高考卷、教好学生基本功、抓好现在的一轮复习、搞好《史记》等的整本书阅读,才能够打赢这场语文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