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李留喜:心系群众献真情 以村为家办实事

资料图片

在李留喜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各项扶贫政策在何锁城村落地开花。何锁城村争取到整体推进“千亿斤”粮食开发项目,修建生产路8条4500米,硬化河道5条4300米,新建桥、涵、闸15座,新打机井30眼、老井配套5眼,真正做到了旱涝保丰收;新建学校教学楼1000平方米、村委会办公楼400平方米、文化体育广场2500平方米,硬化胡同8300米、街道3700米……为建设生态宜居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路平了,街净了,灯亮了”“生产发展了,人心也齐了”“贫困村的帽子摘下来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了”……谈起如今的濮阳县海通乡何锁城村,该村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在村民眼中,何锁城村巨大变化的背后,缘于濮阳县妇幼保健院驻海通乡何锁城村第一书记李留喜的真情付出。

李留喜今年51岁,2016年4月任何锁城村驻村第一书记。为开展好帮扶工作,他入村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和村民们交心,取得他们的信任。每去群众家时,他总是随身携带血压计,给村民测量血压、做好记录,一下子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也正是入户走访,让李留喜看到了村里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窘况,更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既然组织派我来了,我就一定要努力为村里和群众干点实事。”李留喜说。

残疾贫困户王法红,双目失明无劳动能力,家里3个孩子还在上学,生活十分困难。李留喜了解情况后,建议王法红学习盲人按摩,并立即和县残联取得了联系。得知有一个盲人按摩班刚刚开班,李留喜第二天早上6时就开车带王法红去县残联办手续,然后将他送到市技工学校的按摩班学习。经过3个月的培训,王法红先后在濮阳、长垣、北京等地打工,不但养活了自己,还能挣钱补贴家用。现在,王法红的家里已经盖起了3层小楼。

贫困户何留宽从小患有小儿麻痹,家中有2个上学的孩子和他相依为命。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引导下,2016年他开始学习养鱼。为了支持何留宽干一番事业,李留喜给他送去养鱼的书籍,为他联系技能培训班;在何留宽资金紧张的时候,借给他9000余元购买饲料,还帮助他协调贴息贷款2万元。2017年,何留宽开始养宠物狗,李留喜就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多次接送他去唐山买狗、卖狗。当年,何留宽光荣脱贫,并获得濮阳县“十佳脱贫标兵”荣誉称号。李留喜的面包车也成了一辆扶贫专车,只要群众有需要,保证随叫随到,并且免费服务。

自驻村以来,李留喜以村为家,摸村情、察民意、解民忧,学政策、争资金、谋规划。在他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各项扶贫政策在何锁城村落地开花。何锁城村争取到整体推进“千亿斤”粮食开发项目,并修建生产路8条4500米,硬化河道5条4300米,新建桥、涵、闸15座,新打机井30眼、老井配套5眼,真正做到了旱涝保丰收;新建学校教学楼1000平方米、村委会办公楼400平方米、文化体育广场2500平方米,硬化胡同8300米、街道3700米,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幸福院一处;安装路灯64盏,绿化、美化街道1000米,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厕所95%以上,为建设生态宜居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李留喜另外还有一个身份——我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和益点爱助学中心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7年来,他献血10次4000毫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工时9600余小时。在他的带领下,几年来,何锁城村的部分党员群众也加入了志愿服务的行列。今年疫情期间,为缓解我市临床用血的紧张局面,59名村民自发无偿献血,献血量达2.36万毫升。

驻村4年来,李留喜先后被表彰为省、市、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荣誉越多,压力越大,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得更好,无愧于组织对我的信任、群众对我的期盼。”李留喜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樊欣欣

2020-10-13 1 1 濮阳日报 c68859.html 1 李留喜:心系群众献真情 以村为家办实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