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质量发展濮阳行②

沙格寨的红呀 沙格寨的绿

(上接第三版)他的乐观非常富于感染力,我也不由跟着他笑了。顺眼望去,他的肩膀足够结实,精神头也足够好,压根不像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还是陪我同行的村妇联主席李金蕊更了解情况,她说,支撑老人家越活越扎实的动力,除了干活,还有一男二女三个孙辈儿的健康成长。大孙女今年16岁、二孙女13岁、孙子12岁,都很懂事,学习成绩也都很好,眼看着都快长大了。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尤其对于一个有三个残疾人的家庭来说,孩子无疑是最大的希望,是振兴家业、延续血脉的根本保证。一提起孩子,孙守善果然显得有些激动,声情并茂地说:“俺早给孙子孙女商量好了,也拉过勾了,将来都要去当兵,考军校。男孩子扛枪保家卫国,女孩子学医治病救人。俺对孩子们说,这些年,是党和国家养活了咱一家人,咱得知恩图报,不能忘本。更不能忘了的是,当初就是住在咱村的一个战地医生,救了你们曾祖奶奶的命。”

那天听几位老人讲述红色往事的时候,记得曾说到“善他奶奶”。因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我不便打断询问善是谁,准备回头再问。现在不用问了,善就在身边,就是眼前这个越活越扎实的老党员。再联系他当年去奶奶逃荒的地方当兵,执意让孙子孙女长大了也都去当兵,我不由暗暗惊叹,牢牢植根于这个村庄的支前情结和红色基因,仿佛一股潜流,又仿佛一束地火,竟一直在涌动在运行着哟。

历史从未走远,鲜活一如当年。最是静水流深,最是红色火种生生不息。

大道通衢

车载导航提示:“到达目的地,目的地位于道路左侧。导航结束喽,期待下次再见。”

麦忙时节,外出打工的周宪章赶回家来收麦子,归心似箭,巴不得跟一路饶舌聒噪的导航早一点“再见”。要不他也舍不得跟人家拼车,从市飞龙汽车站径直乘出租车来。所谓欲速则不达,他跳下车一看,竟看不到一样熟悉的事物,分明是从一个城镇到了另一个城镇,第一感觉就是下错了地方。正疑心司机耍滑头,见他调头要走,也顾不上细看了,慌忙扛起行李卷追上去,拉开车门说:“错了,错了,这不是俺村,再往前走走看。”司机也不熟悉这一带的地形路线,跟他说不清,只得拉上他继续走。一直驶到三四里地外的单拐,周宪章仍有点反应不过来。但单拐开发得早,他有印象,知道自家那个叫沙格寨的村子在单拐西面,而车子还在往东开,免不了又一惊一乍地紧急叫停,让人家“往回开,往回开”。就这样兜兜转转的,车子再次来到刚才的路口,情形陌生如前,跟记忆中的破败故乡死活对不上号儿。周宪章为难死了,下车不是,不下车也不是。心急火燎之间,突然看见拉着一三轮车麦子的邻居从身边驶去,不由大喜过望,一边挥手喊邻居等等他,一边回头对司机说:“对不起了兄弟,弄不好这还真是俺的村哩。”

这是发生在前年夏天的事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作为找不到家门的游子,周宪章其实是见过一些世面的,那以前没少去郑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打工,甚至还没少参与一些地标性的建筑。他曾踩着脚手架,把一座座摩天大楼一砖砖垒高。但是,纵使见过世面,纵使参与过一些地标性的建筑,沙格寨的变化,仍叫他始料不及,吃惊非小。他今年63岁,务农之余,在村子里做环卫工。我见到他的时候,适有小雨,他正在雨中的文化广场上搜寻树叶纸片儿,认真执着的样子,就像在鸡蛋里挑骨头。

沙格寨的文化广场,占地25亩,是我在农村见到的最大的广场,宽阔平坦,干净如洗,雨珠落下来,清澈透明。广场左侧是设施齐全的军旅乐园,有孩子在爬上爬下地模拟作战;广场右侧是造型别致的祥云剧场,有戏曲爱好者在惟妙惟肖地走台步、吊嗓子。问起那天的情景,周宪章自嘲地笑了,指指军旅乐园,又指指祥云剧场,乐呵呵地说:“就是广场这一片把我弄晕的。我离开村子的时候,这儿是葫芦沟,那儿是垃圾坑,还有那儿和那儿,到处碎砖烂瓦的,臭气熏天,草比人高。除了蚊子蝇子,就是长虫老鼠。哪想到这一切跟变戏法一样,说变就变了呢!”

村子美了富了,周宪章再不外出打工了。他说,不能光给人家搞建设,而不给自家的村子出把力。陪我同行的孙功勋笑着劝他说:“出力也得分个时候,下雨了,快回家休息会儿吧。”他也笑了说:“小雨,不碍事儿。我也知道没啥好打扫的,就是想多走走看看,看不够哩。”

游子看不够他美丽的家乡,外人也是。孙功勋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前,村里每周的客流量都逾万人次,每周都要接待来自周边地市的十几个团体。碰上节假日,他们几个村干部得充当交警,疏通人流车流。现在疫情渐趋稳定,旅游人气开始回升。村里正在策划筹备一系列文体活动,在即将到来的丰收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陆续举办。到那时再来沙格寨,一定会看到另一番风景。

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回过头看,2016年是改写沙格寨命运的关键年。这一年,就在沙格寨人自觉挖掘支前文化、修缮红色遗迹的当口,双庙乡党委、政府业已把发展全域旅游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乡党委副书记崔永杰说,双庙是我省第一个率先确定全域旅游发展方向的乡镇,沙格寨正好被纳入全乡这个大盘子里统筹考虑,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也是在这一年,伴随着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的阵阵号角,清丰县审时度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先后投资2.5亿元,打造了一条富于鲜明地方特色、内容丰富多元的红色旅游线路——革命老区单拐大道。这条大道把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冀鲁豫边区革命旧址群、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干部学院等有机地串联到一起,同时也把沙格寨推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无论西来红色驿站等景点,还是东往中原红都单拐等景区,沙格寨都是必经之地。沙格寨这个沉寂多年的村落,凭借自身过硬的红色文化元素,开始从鲜为人知变得引人注目起来。

尤令人振奋鼓舞的是,翌年春天,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我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已基本形成,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双庙乡通过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紧扣新时代脉搏,奏响新时代强音,为沙格寨村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有党的好政策,有县里、乡里的支持,有驻村工作队的扶植,沙格寨人一鼓作气,对全村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美容手术:修筑道路,改造厕所,绿化街巷,美化坑塘,安装路灯,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从点到面,由表及里,脱胎换骨的沙格寨,实现了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到一个美丽乡村建设样板的飞跃。随着来旅游观光和学习观摩的人越来越多,文旅消费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带动沙格寨人脱贫增收。

孙训杰今年52岁,是村里选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之一。不用说,早些年他也没少东奔西跑地到处打工。那时,他的两个孩子还小,上寄读学校开销大,而父母年岁已高,且都身体不好。父亲患有严重的肺病,母亲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为给二老看病和供给两个孩子上学,生活一度捉襟见肘。2017年春节,杜建祥等人来到他家,不光送来米面粮油等慰问品,还跟他拉了大半天家常。了解到他在北京一蔬菜基地种菜种瓜多年,可以说是个行家里手,他们鼓励他在村里种菜种瓜。这样一来,一则可以照顾家里,二则可以带动有意向的人由传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作为一个瓜把式,孙训杰比谁都清楚,沙格寨的沙质土壤种别的不合适,种西瓜的话,就可以变劣势为优势了。但种少了耗不起,多种又没有资金,听他们说驻村工作队会帮他联系扶贫贴息贷款,他才真的动心了。

这年春天,孙训杰贷款5万元,因地制宜地种了15亩贵妃、泰丰3号、8424等优质品种西瓜。不算秋季玉米、蔬菜等收入,单西瓜一项就净赚了2万多元。头一年投资大,再一年赚得更多,比给人家种瓜强多了。尝到甜头的孙训杰一发不可收,来年又扩大了种植规模,由瓜农晋身瓜老板,开始雇人种起瓜来,并赚了个钵满盆满,盈利12万多元。提起2019年夏天,孙训杰眉里眼里都是笑。行情好的那个把月,每天都能卖万把斤瓜。也许嫌斤这个数量词不够直观,他干脆给我换算成了钱:“最难忘的一天,我卖瓜卖了一万七千多块钱。说句有点烧包的话,真是数钱数到手软了。”

手软了是瞎话,腰粗了才是事实。当天晚上,他没让孩他娘烧汤,而是拉上一家老小和全体员工,扬眉吐气地下了趟馆子。要知道,这1.7万多元不是走村串巷卖得的,也不是靠“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地拼命吆喝卖得的。他哪儿都没去,他就在村口摆了个简易的摊儿。途经村口的这条红色旅游线路一天的客流量有多少,想想就令人忍不住咂舌。还不得不说的是:别人的西瓜卖8毛1斤的时候,他卖1块1斤;别人再打价格战,卖6毛甚至5毛1斤的时候,他也可能会适当调整,但始终比别人贵两一毛两毛。饶是如此,他的瓜也卖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好,而且多是回头客。因为那些回头客清楚,他的瓜不打药,不施化肥,是物有所值、货真价实的纯绿色无公害食品。不仅品相好,个个滚瓜溜圆,而且薄皮、沙瓤、口感好,正经包熟包甜,绝对足斤足两。殊为难得的是,这每天采摘的成百上千只瓜,每一只他都过一遍手才卖。偶有哪个雇工不小心摘下不熟的,决不出售。难怪他敢把瓜卖得比人家贵,盖因胸中有底气。

2018年,孙训杰成功脱贫,并开始带动街坊邻居抱团种起了西瓜。他说,他能有今天,最不能忘的是驻村工作队,最该感谢的是红色旅游专线。因为正是往来这条线路的游客的口耳相传,才会有人专程从县里、市里,甚至从邻省的聊城、邯郸来买他的西瓜。尽管我没看到他日进斗金的盛况,又尽管村人对这条途经村口的线路叫法不一,有说红色旅游专线的,有说单拐大道的,还有说革命老区大道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修到了老区群众的心坎上。放眼望去,大道通衢,车流不息,它已经带来和必将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该比我看到听到想到的更多。

绿意盎然

“我这是第二次来沙格寨了。”来自河北大名的黄女士说,“第一次是带着孩子来的,这一次专门陪妈妈、婆婆来。带孩子来是为了接受红色教育,带老人来不仅为了看红色景物,还为了观花赏绿,呼吸呼吸人家这儿的新鲜空气。”

恰逢雨后,沙格寨清新明亮,秋高气爽。在一片白墙黛瓦之间,花花娇俏水灵,树树滴翠凝绿。黄女士说着给移步花前树影下的两位老人拍照去了,接着又轮换着拍母女、拍婆媳。然后,三人站到一起,请路过的游人给她们拍合影。一边拍还一边互相询问,这是什么花,这是什么草,不住声地啧啧称奇。

的确,在广袤的北中国农村,有桃、李、杏、枣树不稀罕,因为可以吃果子,换零花钱;有杨、柳、椿、槐树也不稀罕,因为可以当房梁,打家具。但如果一个村庄除了栽有上述具备实用价值的树种,还在房前屋后遍植石楠、鸢尾、海棠、月季、芍药等一些观赏性的花木,是不是就有点稀罕了呢?

没错,沙格寨就是这样一个有点稀罕的村庄。

村头那片200多亩的森林公园不必说了,蓊蓊郁郁,莽莽苍苍,村里还有一片花的海洋,满街花团锦簇,满巷馥郁芬芳。置身其间,赏心悦目,神清气爽,难怪刚一住雨,就有游客出现在街头。

“搁从前,”周芳友指着眼前的一片海棠说,“就是打死我们几个村干部,也不敢种恁多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但现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注重生活质量了,换个洋气的说法,也有精神需求,懂得审美了。于是,干群同心,下大力气把森林请进村,把花花草草请进村,防风固沙的同时,也装点了自家的田园。”

“而且,”孙功勋接过话茬说,“在吸引游客,甚至在招商引资方面,除了红色文化,这些花草树木也没少帮忙,功不可没。外人都说俺村的人素质高,有品位,可放心大胆地来这儿创业办厂哩。”

周芳友、孙功勋都是2018年春天村“两委”换届时荣任现职的,一个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一个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拿驻村第一书记杜建祥的话说,他们俩一个老成持重,一个年富力强,配合密切,相得益彰,堪称一对黄金搭档。在他们俩的带动下,村“两委”组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进而带领全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脱贫攻坚,一步一个台阶地奔向小康。村党支部已连续2年被评为市、县“五好”党支部;村被评为市、县文明村,综合治理先进村。2018年,沙格寨被评为河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户;2019年,沙格寨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国家森林乡村。周芳友本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县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2019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我在前文说过他,这里说说孙功勋。

孙功勋今年43岁,是村里选树的致富带头人之一。他创业较早,从经营出租车起步,30岁时便事业有成。2010年,他瞄准供需两旺的驾驶员培训市场,先后在乡里、县里办了两所驾校。这方圆百里相当一部分人的驾驶证,都是通过他的驾校考下来的。放眼望去,也算满目桃李了。孙功勋上任时正好赶上正在全县推行的自来水改造工程,村民由苦咸的井水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大家伙高兴,他也高兴,于是郑重承诺,全体村民三年的水费全免,无论多少他一个人全包。他还承诺,任期内决不让一个污染企业进村,努力带领大伙把沙格寨建设成一个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美丽田园,更宜居、更宜业、更宜游。

村子西北有一片即将竣工的厂房,是孙功勋与人合伙投资的两个新项目:一个运输公司、一个电子元件厂。他说,这两个项目建成运营后,至少能安排150人就业,基本可解决村里现有剩余劳动力的务工问题,让大家伙在家门口挣钱。他个人是早就富了,作为村委会主任,作为致富带头人,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走科技兴农之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产业,一心一意地把一村的人都带富。

与他的厂房一墙之隔的,是村里最大的企业:濮阳和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你听说过食用菌也可以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作业吗?濮阳和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企业占地47亩,总投资2500万元,自2018年9月底建成投产以来,年产白玉菇、蟹味菇各2000吨,年产值4800万元,效益720万元。说它是全村最大的企业固然是事实,但似乎还是有点委屈它了。我很快知道,即使放在清丰这样一个食用菌大县来说,它的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也位居前列。如果单从珍稀菌种方面来说,它又是河南省最大的白玉菇、蟹味菇工厂化袋栽生产基地。董事长张正权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一种袋栽食用菌生产模式,从入口到出口,采用现代冷房技术和全自动化智能设备,通过温控、湿控、光控创造人工环境,进行仿野生栽培,全年生产,每120天为一个生产周期。现在,企业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日产1.1万袋食用菌。它是村子的利税大户,也是村子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典范。说来难以置信,它一年就能转化利用6000多吨的麸皮、棉籽壳、高粱壳,以及农林秸秆等废弃物,仿佛一款巨大的吸尘器,立竿见影地净化了村子的生态环境。难怪在别的村庄常见的麦秸垛、柴草垛,在沙格寨看不到它们的踪影儿,原来都变废为宝了。

张正权来自江苏镇江,在食用菌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集珍稀菌种研发、培育、改良多项技能于一身。他给我打开一个水雾弥漫、冷气充足、密闭性强的车间,仿佛打开一个美不胜收的童话世界,只见满目洁白,纤尘不染,一架架白玉菇依次排列,如冰如雪,玲珑剔透。那份娇嫩和水灵,让人不忍心看其为食物。张正权说,白玉菇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无论炒菜还是煲汤,均脆嫩鲜滑,清甜可口,有“食用菌中的金枝玉叶”之美誉。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镇痛镇静、止咳化痰、排毒降压、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

“我一个南方人,” 张正权说,“之所以隔省跨县地来这儿投资创业,就是看上了这儿的风土人情,风水好,人更好。在征地、建厂、投产各个环节,县里、乡里都一路绿灯不必说了,村里的干部群众也没少给予支持和帮助,从来没有寻衅滋事的。现在村里搞红色旅游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我准备邀请家乡的亲戚朋友和业界同行来旅行观光,带动更多人来这儿投资办厂,同时也带动更多的老区群众致富增收。”

正在包装工序上忙碌的周志轩,今年61岁,曾是沙格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自从和老伴双双来此务工后,每月收入4000多元,早摘掉贫困帽子,扔一边去了。他老伴在接种工序上。因为自动化水平高,劳动强度不大,他和老伴都干成了各自工序上的行家里手,独当一面。每月15日是工资打卡的日子,有时他和老伴忘了,人家也不会忘,照样按时按点地打卡上。“窝囊了一辈子,”他说,“穷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倒中用起来了,手头也宽裕起来了。夜儿黑家,老婆子家去不烧汤。我想年岁不饶人,到底是娘儿们家,不经累,她不烧我就烧吧。可她也不叫我烧,说这就给我变出来。恁猜咋着,她话音还没撂地下,一个骑着摩托车的小伙子就送吃的喝的来了。这老妖婆子,竟本事大得会叫外卖了。”

周志轩说着笑起来,表示自己也得抓紧学点新本事,不能光叫老伴一个人显摆,哪天也变个大戏法出来,非把她的老花镜惊掉到地上不可。

什么叫生活质量,想来应该就是这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想来应该就是这了;什么叫“只有自家挣的钱,花着才气势”,想来应该就是这了;什么叫新时代的中国农民,想来也应该就是这了吧。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沙格寨人一手深挖红色资源,一手打造美丽乡村,以红带绿、红绿相间的发展模式,正在书写革命老区新的传奇。

沙格寨的红呀,沙格寨的绿……

2020-10-22 1 1 濮阳日报 c69646.html 1 沙格寨的红呀 沙格寨的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