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接第一版)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丹江水润龙乡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一条管道通农户,家家喝上丹江水”。

在节水上下功夫。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今年全市9处大中型灌区将全部完成节水配套改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4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43万亩。大力推进工业用水节水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持续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生态保护是先手棋,高质量发展是必答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态势回稳向好。1—9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8%,税比67.5%、居全省第7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2.9%,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工业投资增长17.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5.9%、7.2%,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位。下一步,将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以抓好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现代家居、羽绒及制品、生物基材料“三专”特色产业为重点,坚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以产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标新型化工基地建设“突破年”目标,强力推进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

深入实施“创新兴市”战略,后疫情时代,创新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我们将以实施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试点市为契机,下大力气推进“四个一批”建设,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最大限度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让濮阳成为引进人才的洼地和人才成长的高地。

深入实施“开放活市”战略,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持续深化改革,扭住影响当前濮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放管服、开发区体制机制、农村产权制度等领域改革,打造更多工作亮点、创造更多濮阳经验。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全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市中心城区节点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濮阳由区划边缘变区域枢纽、开放前沿;深化与山东聊城、菏泽等市的沟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联合黄河上下游地市,共同谋划实施沿黄河北岸快速通道,促进沿线地市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坚持有1人外出招商,每个县(区)每年实打实地招引2个超10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以高水平招商促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濮阳高质量发展新标识。

坚持把弘扬黄河文化作为重要任务

奔流千年的黄河,孕育了博大精深、雄浑厚重的黄河文化。把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发展优势的重要举措,找准黄河文化与龙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的结合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挖掘黄河文化上下功夫。大力实施黄河文化探源工程,深入研究黄河流经濮阳造就的人文精神,深度挖掘黄河孕育的文化资源。紧紧围绕黄河濮阳段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发展成就倾力创作,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在保护文化遗产上下功夫。联合黄河上下游、左右岸,谋划推进黄河堤防工程申请国家物质文化遗产、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黄河记忆,展示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勇气和智慧。加强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开发,积极推进京杭大运河台前段建设。实施上古文化大遗址保护项目,积极推进中华龙源景区、龙文化博物馆、油田博物馆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根祖文化传承基地。

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依托黄河岸线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自然文化资源,谋划建设黄河文化广场、引黄入冀补淀纪念馆,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河母亲形象新标识。加快杂技与体育、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推进世界杂技之窗和杂技小镇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努力把濮阳打造成为中国极限运动名城和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杂技产业聚集地。

(原载11月4日《学习时报》第四版)

2020-11-05 1 1 濮阳日报 c70304.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