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原产于我国,栽植历史悠久。由于该树树姿优美,果实美观,病虫害少,近几年在城市绿化美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栽植利用率极高。有庭院的也喜欢栽上一棵。但由于栽种比较零散,因日常管理不到位所引起的柿果病虫害问题逐年凸显。在柿子树上最常见的害虫就是蚧壳虫。据调查,在我们当地发生最普遍的蚧壳虫主要是指柿绒蚧,90%以上的观赏柿树不同程度遭受它的侵害。由于该虫难以根除,使树体连年受害,不仅导致树势衰弱,产量降低,还使其失去了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针对这些问题,现介绍一下观赏柿树蚧壳虫的防治。
柿绒蚧又称柿绵蚧、柿绒粉蚧、柿毛毡蚧,俗称“柿虱子”,属同翅目,粉蚧科。
一、为害症状
以成虫和若虫固着在柿树的枝条、叶片背面、叶柄、果实和果蒂的表面,刺吸汁液为害。前期为害嫩枝、叶,后期主要为害果实。第3代为害最重,致嫩枝呈现黑斑以致枯死,叶畸形早落,果实现黄绿小点,严重的凹陷变黑或木栓化,幼果易脱落。更严重的会导致柿树枝条和整树枯死。
二、柿绒蚧的形态特征
(1)成虫 雌成虫椭圆形,长约1.5毫米,暗紫色,成熟时体背分泌出绒状白色蜡囊,长约3毫米,宽2毫米左右,尾端凹陷。雄成虫长约1.2毫米,紫红色。(2)卵 椭圆形,长0.3~0.4毫米,紫红色,表面有白蜡粉和蜡丝。(3)若虫 紫红色,卵圆形,周缘生短刺状突。(4)蚧壳 雌蚧壳虫白色绵状物构成,表面有稀疏蜡毛,长3毫米,宽2毫米,呈草鞋状,正面隆起。
三、发生规律
通常在当地一年发生4代。 4月中下旬,根据气温情况,一般庭院发生早。若虫出蛰,爬至叶柄、叶背、嫩梢、嫩芽等处吸食为害。5月中下旬,成虫交配,而后雌体背面形成卵囊并开始产卵在其内,每雌产卵50~170粒,卵期12~21天。各代卵孵化盛期:1代6月中上旬,2代7月中旬,3代8月中旬,4代9月中下旬。10月中旬,以第4代若虫转移到枝干的粗皮缝隙、柿蒂上越冬。
四、防治方法
由于该虫很难根除,防治首先要掌握时期,成虫期和卵期都有蚧壳包裹,喷药起不到效果;若虫期为虫体的移动期,没有蚧壳,所以此期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要有耐心,要坚持连续、系统、综合地防治。
1.增施有机肥,及时修剪,合理疏果,增强树势,提高抗虫能力。
2.消灭越冬虫源。一是9月上旬(虫下树前),在树主干距地面30厘米处绑一个草环,诱虫越冬,第二年春季果树发芽前解下,集中烧毁。二是春季发芽前刮树皮,集中烧毁。三是落叶后或发芽前,刮树皮后,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30倍液,或5%柴油乳剂。这些方法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柿绒蚧的天敌有多种瓢虫、草蛉等。
4.消灭第一代若虫,降低当年的虫口密度。在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 喷40%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或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 4%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均匀喷施树体即可。
5.如果上述防治做到位,就可以有效控制该虫的为害。如果防治效果不理想,可在6、7、8、9月上中旬等各代若虫危害盛期,再连续喷施几次上述药剂, 就可以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