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振兴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发展导向,切实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近年来,开发区新习镇依托交通便利和传统农业优势,坚持以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为指引,围绕传统农业做稳、特色农业做优、龙头农业做强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村产业振兴的新思路、新出路、新格局。
念好“稳”字经,向传统农业要效率。作为粮食主产区,新习镇坚持扛牢抓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升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为粮食旱涝保收打下坚实基础。全镇小麦种植面积6.3万亩,年均亩产650公斤,其中优质小麦种植面积8000亩,成为濮阳名副其实的西南粮囤。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发展立体式农业种植模式,探索“麦—瓜—薯”套种模式,麦后西瓜、瓜后红薯,一年三种、效益叠加。全镇发展套种模式1.5万亩,年产西瓜3200万公斤、红薯3000万公斤,相对传统种植模式亩增收3000~5000元,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探索了传统农业发展新思路。
念好“创”字经,向现代农业要效益。新习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从强主体、抓特色、创品牌入手,强化“大农业”意识,为农民铺就致富路。一是特色带动。打造“南瓜、北菜、中杂果”三个特色农业示范区,全镇蔬菜种植面积1.6万亩,复种面积达4.5万亩,年产蔬菜35万吨;杂果种植面积3200亩,亩均收益8000余元,形成了寺上桃、李凌平蟠桃、吉凌平圣女果、东焦葡萄等“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二是龙头驱动。以高科智慧农场等为规模化经营龙头,依托“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等模式,通过土地集中租赁、土地托管、一条龙服务等方式,带动全镇土地流转2.45万亩,实现由传统分散种植向大田集约管理的转变;以“猪—沼—菜”园区为龙头,探索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全镇现有养殖场700余家,生猪年出栏量35万头,成为濮阳西南的 “肉案子”。三是人才领动。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造就一大批农村实用优秀人才,全镇培养蔬菜种植户1000余户、养殖户400余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农业经纪人120人,涌现出养殖专家张来强、猪沼菜创始人常金传、惠众国家社李宗印等一大批知名农村实用人才。
念好“融”字经,向产业联动要提升。新习镇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根本途径,实现产业兴旺。一是“农+商”激活大市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新习集、焦二寨集等传统集市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全镇各类服务业商户近千家,带动全镇群众就近就业3500余人,在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二是“农+工”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依托万丰农牧、立贤面粉、小康食品等农业加工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全镇农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农+游”开拓新天地。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利用台臣故居等文化优势、特色杂果种植优势、金堤河沿岸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做活生态观光农业,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探索出一条生态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子。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新习镇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意识,改革创新、拼搏进取、务实重干,以产业振兴为引领,让乡村振兴事业在新习大地落地生根、欣欣向荣,为濮阳高质量发展增添绚丽新习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