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各级各部门要提升站位、强化认识,按照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在县域的目标,扎实做好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确保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县工作走在省、市前列。”近日,南乐县委书记刘冰对社会治理创建工作作出专项批示。刘冰强调,岁末年尾要抓好各类隐患问题全面排查,通过县级干部约访、下访等方式,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确保全县社会大局稳定。
2020年以来,南乐县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总牵引,实施风险防控、固本强基、智慧治理、民生服务四大工程,突出高位推动、固本驱动、机制促动、载体联动、网格带动五大动力,全力破解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时代课题。2020年12月16日,该县召开专题推进会,明确实施组织领导超常化、工作运行实体化、工作体系标准化、工作载体明晰化、基层基础规范化等“五化路径”,积极探索具有南乐特色的试点创建实体运行之路。
组织领导超常化。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平安南乐摆在重要议事议程,做到高标准谋划、高站位启动、高强力推进。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县工作领导小组,同步调整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县委常委会、县委深改会、县政府常务会12次,先后出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综治中心建设等实施意见。明确将县域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工作作为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任务,纳入县委、县政府督查重要事项,并作为对各乡镇、各部门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工作不重视、工作连续落后的,取消“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荣誉,在全县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政法部门牵头、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工作运行实体化。在县综治中心成立试点创建指挥部,推进实体化运行,实行定人员、定机构、定制度、定场所、有规划“四定一有”工作标准。由县委政法委牵头,从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单位选调人员27人,成立综合协调、宣传调研、县直单位和乡镇督导等6个工作专班。出台工作议事、定期例会、调研督导、台账管理、通报讲评等制度机制,定期统筹协调、分析研判、督导督办、通报情况,全面掌握工作进度,规范相关制度机制。对照三年标准,细化分解任务,每年研究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跟踪问效。
工作体系标准化。纵向按照“县级重规划、乡镇重实施、村居重基础”的原则,制订《南乐县创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县工作任务清单》,细化为63类105项,全部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时间节点,全面理顺县、乡、村权责关系,厘清县、乡、村、片区、网格五级社会治理工作任务和工作标准。横向以发挥行业优势、聚合治理资源、提升治理效能为出发点,印发《南乐县创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县工作任务指导标准》,逐行业、逐领域厘清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责任务,确保主体全参与、任务全覆盖,推动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
工作载体明晰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非法集资、问题楼盘、网络电信诈骗等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以及基层治理力量分散、综治中心拳头作用发挥不力等工作短板,明确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总牵引,实施风险防控、固本强基、智慧治理、民生服务四大工程,以理念、体制、机制、方式创新为动力,突出“建好一个中心、抓实一个载体、织密一张网格、激活一个大脑、创新一套机制”五项重点,不断提高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基层基础规范化。投资2000余万元,仅用3个月时间就高标准建成县综治中心,整合县政法、司法、信访等各类矛盾化解资源,入驻部门达到14个,一站式提供各类社会治理服务。新建乡镇综治中心4个,全面规范提升8个,建成以综合协调室、矛盾调处室、治安防控室、网格化管理室、关爱工作室和群众接待大厅、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五室一厅一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治中心。村级综治中心下设矛盾调处室、治安防控室,全县85%以上的村级综治中心实现规范化运行。建立综治中心首问负责、工作例会、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做到人员、阵地、运行三个规范。
(马豪杰 王亚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