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濮阳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着平稳、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疫情防控扎实有效
疫情发生伊始,濮阳县迅速响应,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建立了四级防控体系,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迅速筑牢了疫情防控的“濮阳县防线”。疫情形势平稳后,濮阳县坚持防疫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在全市率先出台复工复产方案,分行业成立8个专班,实行“日报告”制度,推动经济在短暂停摆后快速恢复。濮阳县适应国内疫情变化,扎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做好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管控,加强冷链物流管理,实现了“零确诊”,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六稳”“六保”落实落细
濮阳县把保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通过专车“点对点”输送、“一站式”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34.2万名农民工外出务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亿元,扶持1863人自主创业。把保市场主体作为稳经济的重要载体,全面落实上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实行县级领导首席服务员制度,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年累计减税4.5亿元。把抓项目作为稳投资的主要抓手,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亿元,总量位居全市各县区第一位;实施省、市重点项目43个,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140.5%;新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123亿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把保基本民生作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争取上级直达财政资金9亿元,总量居全市各县区第一位;强化政府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压减“三公经费”支出,将更多资金用于民生,全年完成民生支出62.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5.6%。
“三大攻坚”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濮阳县在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基础上,坚持“四个不摘”“五个不减”脱贫政策,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全县1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交叉考核成绩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现场观摩会在濮阳县召开,二批试点安置区完成搬迁,三年规划安置区正在有序推进,3000余户滩区群众彻底“挪穷窝拔穷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落实“六控”措施,强化“三散”治理,PM10、PM2.5完成年度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66天;全面推进河长制,加快实施“四水同治”,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东扩至大庆路;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植树造林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金融市场有序运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产业培育步伐加快
濮阳县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抓项目、扩产业、增后劲。美国通用低风速风机制造、中建材超白光热玻璃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或竣工;中建材碲化镉、天顺风能叶片制造等20个项目进展顺利;红旗路农贸市场、中深商业综合体、106国道综合物流园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电商交易额增长40%;新益加种鸡养殖项目建成投产;新希望六和、牧原农牧等项目顺利推进。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万吨,濮阳县被评为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县。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濮阳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经济。县产业集聚区光电技术研究院与华为海思达成合作,以生产研发5G通讯光电子器件为契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化工产业集聚区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濮智慧化工公司,中试实验室正在加快建设;汇元药业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功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源博新材料成功创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6.7%,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不断提升。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濮阳县大力推进棚改项目,金堤二期、盘锦一期建成回迁,其余安置区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市政道路13条20公里;集中供暖普及率达到86.4%;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城南污水处理厂正在加快建设;新增绿化面积59.5万平方米、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政通河等4条河道通水;智慧城市平台进入实质运行阶段,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公民素质,濮阳县顺利通过河南省文明城市复审。106国道改造、挥公大道西延改造等项目建成通车,沿黄快速通道部分通车,群众出行日益便捷;完成62个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文留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城乡供水一体化正在加快建设,天然气管网通村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濮阳县“放管服”改革持续发力,围绕“拿地即开工”目标,对八大类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流程再造,审批时限压缩到36个工作日以内;成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代办点,设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向乡镇下放行政许可、处罚权限104项,推动便民服务向基层延伸;扎实开展县直职能部门民主评议,推动政风行风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农业综合改革取得实效,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占比达到80%,省级试点村发展到50个;发放“两权”抵押贷款198笔1.2亿元,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赵少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