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参军,刘庆言在军营留下一串闪光的足迹: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中校军衔,被原沈阳军区评为“优秀指挥员”。
2006年转业后,已是团级军官的刘庆言自主择业回到濮阳,到一家企业负责行政管理工作,收入不菲。2008年,许窑村24名党员的联名信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庆言,回村里参选党支部书记吧,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
面对信上那满满的红手印,他眼睛湿润了。当时的许窑村是当地有名的“四没村”:村里没有一条硬化道路,没有任何公益设施,没有一家企业,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更为严重的是村民上访告状频繁,村“两委”班子被集体免职,村党支部十年没有发展过一名党员,家族矛盾对立严重,村民对村干部极度不信任。当刘庆言把回村的想法告诉妻子时,妻子坚决不同意,说他脑袋进水了:“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多少年了老家有什么变化?村里基础又差,光是应付群众上访告状就够你累的了,你回去能干出个啥名堂?”父亲更是百般阻拦:“敢回村就打断你的腿。”
“我是喝着家乡水,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并成长为一名军官的。现在乡亲们需要我,正是我报恩的时候。”凭着对家乡父老的炙热深情,刘庆言不顾爱人的劝阻和父亲的反对回到村里。不久,他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刘庆言上任伊始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稳定。与村里的上访户一一见面谈心,了解他们想什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深入党员干部家中挨个谈心,沟通村里的大事小情。经过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化解了村里许多积压多年的矛盾。许窑村这个“告状专业村”变了,人们盼发展、想干事的愿望日益迫切起来。
10余年前,许窑村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到晚上,漆黑一片,村民都没处去。没想到刘庆言从家里拿了两万元,为全村安装了66盏路灯,街道和胡同全都亮了起来。之后,刘庆言又多方筹措资金16万元,修建了许窑村历史上第一条水泥路。看着平整的水泥公路穿村而过,不少群众兴奋不已:“庆言当书记,带头吃亏、带头干事,我们服气。”
低保户指标分配一直是村里矛盾的热点和难点。刘庆言的二哥和村民刘新勇都是中年去世,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他却把当年的低保户指标分给刘新勇家。嫂子抱怨刘庆言,他只能低着头宽慰嫂子说:“我是村支书,我不能让家人和别人争好处,否则难以服众,明年有指标一定分给你。”就这样一直等到哥哥去世五年后,嫂子家才被纳入低保户。
10余年间,他带领村民先后打井20眼,修路6条2500米,架桥2座,协调上级资金120万元建设标准化小学校1座,安装了自来水和天然气,协调资金80多万元建设了村室、村卫生室、文化体育广场,村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村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了中药材、绿化树和其他经济作物,养猪500余头,养鸡鸭1.8万余只,村民人均收入也从几年前的3000元增加到目前的1.1万余元。许窑村从以前的“软弱涣散村”,通过几年的努力,先后被濮阳市、濮阳县评为“五好村级党组织”“濮阳市生态村”“濮阳县平安建设先进村”等。
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10余年中,刘庆言没有拿过村里一分钱的工资,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许窑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上,先后获得“河南省第三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河南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河南省劳动模范”“濮阳市李连成式的党支部书记”“濮阳市三有三带优秀党支部书记”“濮阳市优秀人大代表”“感动濮阳十大人物”“濮阳县优秀共产党员”“濮阳县十大好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