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进一步构建‘大群体’的工作格局,加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实现各类健身场地设施的全民共享。”2月27日,市政协委员王建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街心花园、边角地等,大力建设篮球场、健身步道等公共健身设施,基本形成中心城区有体育场馆、沿河有健身步道、社区有健身设施的三级健身网络。同时,通过开展龙湖自行车赛、全民广播操比赛等系列活动,逐步夯实全民健身工作。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我市的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仍不平衡,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全民健身的宣传引导有待加强,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还有待充实,社区体育健身器材年久失修。受年轻人欢迎的篮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馆等场馆还普遍缺乏,运动场所和健身设施存在数量不足、布局不均衡等问题。一些老旧小区未设置健身器材或设置的健身器材已经损坏锈蚀,后续保养维护更换不及时,甚至个别小区的公共健身场地变成停车场。
王建如建议,应该明确政府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主导责任,做到“五个纳入”,即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指标体系、纳入民生实事、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纳入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利用旧厂房、老旧商业设施等新建、改建体育健身场馆;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乡村等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等特色健身休闲设施。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单位设施开放的规定,推进学校、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逐步向社会开放,提高公共场地设施有效使用率。同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逐步实现共享共用,为群众健身锻炼提供更多便利。要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宣传实效,加强体育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重点宣传、普及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让自觉健身真正成为市民群众新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本报记者 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