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向阳花木易逢春

编者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反映各县区围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所做的有效探索,激励全市上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稳步前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在春雨的滋润下,麦苗长得更加翠绿。杨树、柳树舒展枝叶,贪婪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水。

“有这么好的条件,不搬迁就太亏了”

濮阳县王称堌镇安置区紧邻集市,超市、幼儿园、卫生室、菜市场一应俱全。

“有这么好的条件,不搬迁就太亏了。我们全家已经在安置区过了两个春节。换了新环境,心里亮堂了,心情也不一样了,感觉自己的头脑都清凉了。”3月11日,谈起搬迁后的感受,57岁的宋集村村民宋成玉满是兴奋,“我还创造了搬迁的多个第一:我是我们村第一个报名搬迁的;安置区建好后,我是第一个入住的……”

为确保黄河滩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快致富,濮阳县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用产业托底,保障搬迁群众端稳饭碗、勤劳致富。

与安置区“一墙之隔”的,是该镇招商引资建设的好孩子工业园区。车间里,近百台电动缝纫机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工人正抓紧时间赶制订单,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在家门口上班,白天挣钱,晚上照顾老人、陪孩子,一举三得,心里踏实。”王称堌镇孙庄村脱贫户尚荣丽笑着说,“像俺一样的,厂里有600多人。”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濮阳县把扶贫产业作为群众脱贫的治本之策,通过加强扶贫车间建设,建成好孩子童车、东森日化、美施宝电器等扶贫车间(就业点)179个,安置贫困群众7100多名,人均月增收1600元以上。“留住妈、拴住娃,不离家门挣钱花”“以前无事遛牌场,如今挣钱进工厂”成为该县扶贫就业车间的生动写照。

“好孩子项目二期工程厂房已完工,设备将陆续进厂,投产后可吸纳1000人就业。届时,将承接好孩子河北平乡北方工业园和昆山工业园总装生产线的全部转移。”该镇党委副书记闫素丽介绍。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重点。如何挖掘资源兴产业?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副市长、濮阳县委书记张宏义告诉笔者。

谈起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渠村乡大闵城村原党支部书记邹建明记忆犹新。

2018年5月15日,张宏义在该村调研时了解到,村里想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启动资金,就问村干部:“你们村有什么资源?”“除了几个废坑塘和几眼机井,啥也没有!”实在的邹建明如实回答。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半开玩笑的回答,却让张宏义脑海中闪现大思路:为什么不把这些闲置资源确权,实现资源变资产,以资产作为抵押贷款,这不就有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了吗?

“说干就干。在多方支持下,我们对荒地、坑塘、机井、村室等村集体‘沉睡’资产进行确权办证,实现资源变资产,再以资产抵押贷款,落实资产变资金。”邹建明说,“拿到第一笔启动资金90万元,并撬动社会资本270万元,共同建设了粉条加工厂”。

同时,为进一步盘活利用村集体资产,该村对粉条加工厂进行了二次资产评估,再次抵押贷款80万元,发展红薯种植1000多亩。

“我们成立了村集体公司,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利用贷款资金,通过发展红薯种植、肉兔养殖、入股企业等方式,获得发展收益、固定分红,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邹建明一脸自豪。截至2020年年底,该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分红5.7万元。

同时,濮阳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策发展特色种植,实现产业带动、股份经营,助推村级集体经济走上快车道。

经过积极摸索实践,濮阳县围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促产业、产业促脱贫的有效路径,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大闵城模式”。

“大闵城模式”为濮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实现精准脱贫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当前,试点村已达到170个,实现贷款47笔、金额2168万元。

(下转第二版)

2021-03-17 1 1 濮阳日报 c77467.html 1 向阳花木易逢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