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工业园区新闻

加快推进产城融合 塑造东部核心区

——工业园区“十四五”规划系列解读之三

“十四五”期间,工业园区将围绕工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园区一体化水平,健全完善区域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市提升,坚持区域“一盘棋”,构建区域联动协作、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优化功能布局 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功能布局,以“三区三园”格局的工业为核心,以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产业相对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以满足园区生产生活需要的生活性服务业为配套,形成空间相对独立、功能互补的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发展更加专业化、功能化,生产支撑更加有力,生活配套更加完善,构建 “三生同步”的新型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加快实施迁村并居工程,推进行政村顺利搬迁和集中安置工作,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和更好生活服务配套,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承载力和城市发展活力。结合工业园区实际情况,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村,推动形成具有工业园区特色的工业化发展格局,加快农业农村向工业化转型,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加速产城融合进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再实施3至5个村庄的搬迁安置工作。

坚持规划引领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做好园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完成园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覆盖、多规合一,切实优化园区形态格局。推动建立全区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更好地指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始终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围绕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功能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合理确定园区低效用地再开发范围。全面摸清园区存量低效用地情况。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用地结构,加强与上位国土空间规划对接,做到衔接一致。全面摸清园区存量建设用地底数。采取限期开发、调整利用、置换盘活、依法收回、临时使用等方式,分类施策,有效处置存量建设用地。分类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制订产业集聚区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序安排、保障措施,稳妥有序、分类推进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打赢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攻坚战。优化供地方式,探索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着力形成“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履标用地、对标管地”的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

促进“三生同步” 打造宜业宜居工业园区

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协调,构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产城融合、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生产区和生活区空间独立又能协调发展,形成 “三生同步”、可持续的发展体系,打造生产服务区宜居、工业生产区宜业工业园区。

注重生产与生活齐发展,打造高质量就业园区。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优化工业生产区和生产服务区布局,促进工业生产区和生产服务区在空间上独立、功能上互补互辅,以工业带动服务业发展,以服务业支撑工业发展,保障园区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高质量就业,打造宜业工业园区。

改善园区生态环境,打造友好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改善环境和风貌,促进园区生态转型提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环境治理工程,提升园区整体面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积极推进中水设施建设,促进中水回收利用;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推进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鼓励应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宜业宜居城镇。加快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公共体系与设施,提高生活舒适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文化与体育健身、养老、托育等福利的便民化;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完善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健全文化服务功能。

本报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张敬勇

2021-03-17 ——工业园区“十四五”规划系列解读之三 1 1 濮阳日报 c77528.html 1 加快推进产城融合 塑造东部核心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