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亚娟 通讯员 贾玉坤 郭保锋 文/图
交通建设,铺下的是路,连接的是心。“十三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工作取得哪些成就?未来的发展又将走向何方?4月7日,记者联系我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魏志峰进行了采访。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取得了高质量发展。” 魏志峰说,“十三五”以来,我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06.8亿元,较“十二五”期增长29.5%,为全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十三五”期间,全市公路总路程达到6992公里,较“十二五”末新增451公里,高速公路形成“两纵两横”格局,普通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高于全省19.4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894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比例达到全省最高。全市77个乡镇、2937个建制村通公路、通客车及公交化运营率均达100%。
“十三五”期间,我市城乡公交客车发展走上高速路。1330辆城乡公交客车全部纳入公司化经营,此后又先后优化线路23条、加密线路14条、新开线路6条,实现主城区500米上车、5分钟换乘,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奋进路上,足音铿锵。“十四五”时期,我市交通发展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围绕“基本建成富强濮阳、生态濮阳、创新濮阳、幸福濮阳,建设改革开放高地、省际区域中心”的目标,站位中原,建设大通道,畅通微循环,主动融入京津冀、环渤海及山东半岛经济圈,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服务濮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服务战略地位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服务民生改善,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濮阳绚丽篇章当好先行。全市计划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39亿元,谋划实施项目75个,全面实现濮阳市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1334”总目标:“1”即构建由铁路、公路、管道、通用航空组成的一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一个“3”是实现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三网融合;第二个“3”是完善提升大广、晋豫鲁、济郑渝三大综合运输通道;“4”是构建一小时通达郑州、济南及周边城市的铁路通道,一小时通达周边县区的快速公路通道,“一票直达”的城乡公交出行网,“一单到底”的货物多式联运体系,运输服务水平全省领先,人民满意度显著提高,有效引领濮阳变区划边缘为开放前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我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 魏志峰说。今年,我市3条高速公路正加快推进,2座黄河大桥大干在建,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如火如荼,全市将继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在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完善普通干线公路网、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加快运输场站建设上全面发力,开启建设现代化交通运输事业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