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广告

扎根基层办实事 同心攻坚奔小康

——记台前县马楼镇张集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薛家伟

“这场脱贫攻坚战算我一份,派我到‘前线’去吧。我愿意尽我最大的努力,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2014年8月,台前县烟草专卖局专卖监督管理科科长薛家伟主动请缨前往马楼镇张集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张集村就坐落在这“豆腐腰”上,是典型的落后村。秋季随着河水的泛滥,全村2526亩土地十年九欠,颗粒无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全村2159人,有一半以上的群众出门打工,但由于没文化、没技术,打工的收入也仅仅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全村都是黄土路,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同时,村民吃水用电困难重重。多年来,村里发展受限,村民生活十分贫穷落后,是台前县有名的贫困落后村。

薛家伟到张集村后,一身迷彩服、一双胶鞋、一支笔和一个记录本成了他的标配。通过与群众“拉家常、摆门子”,他了解到修好路是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最能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的关键所在。

要想富 先修路 驻村扶贫第一步

“要想富,先修路,张集村要想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必须要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交通不便的难题。”按照这一思路,薛家伟立即组织攻坚队和村“两委”成员研究制订建设方案。方案有了,可钱从哪里来?张集村没有产业,村集体没收入,这让一向乐观的薛家伟愁白了头。几天后,他决定向上级申请资金。可修路不是一件小事,需要的资金数额较大,四处碰壁的薛家伟整宿难眠,可他并没有因此有过放弃的念头。“这是为老百姓做的第一件事,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必须得坚持下去。”薛家伟表示。经过多方奔走,薛家伟筹集到财政扶贫项目资金390万元,完成了绕村公路的征地及修路建设工作,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从写申请、开动员会到项目的实施、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薛家伟的心血。

路已通 灯要亮 百姓生活才更旺

修通道路只是第一步,薛家伟察觉到,道路即便平坦,黑色依旧阻挡了人们夜晚出行的脚步。在张集村村室内,灯虽亮,薛家伟的眼前却是一片漆黑,钱的问题让他再度陷入沉思。安装路灯的资金虽然不比修路,但村党支部的资金依旧捉襟见肘。他思来想去,决定向单位请求支援。经过多方协调、层层审批,县烟草专卖局出资4万元为张集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结束了张集村没有路灯的历史。路灯亮了,不仅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更照亮了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路。“这路灯样式漂亮,还明亮。今年春节再也不用‘摸黑’拜年了。”一名围观路灯安装的村民说。

广场美 体康健 百姓脸上露笑颜

路通了,灯亮了,张集村的老百姓终于不再害怕刮风下雨,夜晚不用再打着手电筒出门了,可破旧不堪的村室和广场越发显得格格不入,村民闲暇时无处可去,健身器材更是遥不可及。望着群众期盼的目光,薛家伟又踏上了申请项目、筹集钱款的风雨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薛家伟协调到兄弟帮扶单位资金8万元。从工程开始实施,薛家伟每天都在施工现场,他脸上的皱纹和手上的老茧见证了村室广场的建设。如今,妇女在广场跳起了广场舞、孩子打起了乒乓球、老年人站到了跑步机上,看到群众欣慰的目光,薛家伟的心里更是坚定了“不能把扶贫搞成慰问”的信念,深刻认识到扶贫就是要给老百姓实办事、办实事。

产业兴 群众富 张集又迈一大步

完善了基础设施,如何才能提高群众的收入、改善群众的生活,是薛家伟最关心也最头痛的问题。他带领攻坚队员深入走访调研,结合张集村的地域环境优势,寻找产业发展突破口,成功建设了黄河鲤鱼生态养殖场试点和有机果树种植试点,为打造生态好、环境美、产业兴、群众富的新张集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7年来,薛家伟时时刻刻关心着张集村百姓的生活疾苦,坚持开展建档立卡、入户拜访等工作,成功带领张集村83户贫困户脱贫摘帽。“俺村原来道路泥泞,遇到雨雪天气,村内到处是积水,无法通行,特别是晚上,根本没人敢出门。”张集村党支部书记张效东说,“了解到老百姓的期盼后,薛家伟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扶持资金,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又为俺村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村室广场,事事都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还有啥理由不相信他能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呢。”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为一名普通的驻村工作队队长,薛家伟完美诠释了心系群众的情怀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薛家伟表示,将继续按照“四不摘”工作要求,持续在产业发展、移风易俗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继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全媒体记者 汪秀岭 通讯员 朱婷

2021-04-20 ——记台前县马楼镇张集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薛家伟 1 1 濮阳日报 c79165.html 1 扎根基层办实事 同心攻坚奔小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