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五个振兴”要求中,专门谈到了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有颜值,也要有内涵;既要面子光,也要里子亮。而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底蕴和内在。没有乡村文化的自信与繁荣,乡村振兴就缺乏内生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既发展产业、壮大经济,又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用繁荣兴盛的乡村文化为乡村赋予独特的魅力,从而留得住人、引得来客、立得住业。
富裕起来的农村,应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村民的文化生活平台在哪里?未来,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总体规划与因地制宜、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这些,都是当下乡村文化建设中亟待破解的一道道考题。
推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乡村振兴建设中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推广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集农家书屋、文化乐器、健身广场、文化长廊等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使其成为人民群众获取知识、娱乐健身、交流聚会的公共活动场所。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常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网络体系,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乡村文化阵地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建强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人才是文化振兴的主力军。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问题,应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挖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把建强乡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作为关键环节,创新自主培育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不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探索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又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借鉴扶贫专干的做法,在每个村设置一名文化专干,负责文化建设;提高文化供给的质量,实现更加有效的思想文化引领;强化素质提升,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定期开展培训,推广“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贴近百姓、热心文化工作、长期扎根农村的文化能人;深入创新乡贤文化,汇聚社会力量,吸引优秀文化人才到乡村发展文化事业、参与文化志愿活动,推动形成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联办、文化生活共享的局面,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乡村文化在群英荟萃中“活起来”,乡村振兴就一定会“火起来”。
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乡愁何处寻?令人沉醉的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是农村地区的灵魂和血脉所在。乡村经济在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不能一味追求精神世界的“城市化”,也要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构建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在乡村建设中,推动乡史、村史文化展馆(室)建设,保护和利用好乡村宗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捍卫乡村记忆。推广建设乡村生态文化博物馆,原汁原味地展示传统农耕文化魅力。通过有效整合民俗节庆中的人文资源,传承民俗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广大群众人文素养,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同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必须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扬上古之风、呈大道之美、筑品尚之高,让美丽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精神乐园。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新的生活方式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广泛开展丰富文化生活。应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应充分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惠民季、文艺志愿服务、送戏下乡活动等平台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并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广泛开展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老百姓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加强文明村镇创建,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摒弃落后习俗。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整治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推动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营造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发展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历史文化也是富民宝藏,是村民同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重要抓手。应充分挖掘自身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文旅资源,通过引导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商贸、服务等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流转土地分红等方式,实现家庭稳定增收。以现有景区为依托,倾力打造一批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积极挖掘本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建成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立具有地方特色、壮大非遗传承的文化企业(专业合作社),用现代商业理念改善乡村旅游体验,用直播、新媒体等手段推动乡村文化“出圈”,确保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推动文化资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稳定增长极。通过做好文旅融合,为人们留住对故园的记忆,让乡愁有守望之地、文脉有寻根之处、发展有传神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