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中心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起步区基本建成,高铁片区、东南片区等片区开发有序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百城建设提质全面推进,路网管网、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加快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实施,“厕所革命”、农网改造等工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畜禽粪污等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超过79%。“十三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转型底色日益亮丽
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遵循,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加快建设美丽新家园。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精准治污,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积极构建生态绿色屏障,依托黄河、金堤河、马颊河、引黄入冀补淀干渠打造“四大生态走廊”。建成15个森林公园、6个生态湿地公园和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5%,湿地保护率达49.8%,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荣获创建生态文明标杆城市荣誉称号。
优化营商环境
转型活力加快释放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保障举措,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营商环境建设上持续发力。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推行“三十五证合一、三十八证联办”,网上可办率、“最多跑一次”实现率均达到100%,实体经济活跃度位居全省第一。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等120余条政策措施,创新实行企业首席服务员、营商环境观察员等制度,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营商环境考评居全省第4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吸引通用电气、施耐德、中建材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濮阳。
增进民生福祉
转型成果普惠共享
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热点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左右,实现转型成果普惠共享。
10年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72万人,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面积1200余万平方米,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保障水平持续提升,280万群众喝上丹江水,县城全部实现集中供暖。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提前一年完成,63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31.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18个安置区全部建成,10.3万群众喜迁新居。
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抓好“六个聚焦”
推动濮阳转型再升级
下一步,我市将以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为契机,聚焦“三大三专四新”重点产业发展,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136”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濮阳产业升级版;聚焦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更多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濮阳转化应用;聚焦基础支撑能力,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布局优化、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聚焦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转型动力活力;聚焦改善民生,着力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