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国际市场环境新变化和国内消费升级新趋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依靠内需健康发展能力,优化园区内循环,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形成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的长效机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形成园区、企业循环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依靠内需健康发展的能力。
围绕国家政策战略 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国家资金投向、国家战略规划、园区优势产业和创新投资方式谋划重大项目,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专项规划、产业政策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关键性作用,优化投资结构,补齐发展短板。加大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保持有效投资稳定增长。
盯紧国家资金投向,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紧盯国家投资投向,围绕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全力争取新增中央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和政策性金融等资金支持。
抢抓国家战略规划,扩大有效投资。抢抓推动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突出“两新一重”、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产业结构调整等关键领域建设,争取工业园区更多的重大项目纳入省、市规划盘子。
立足园区优势产业,扩大有效投资。立足工业园区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需求,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做好承接产业转移,提升现有优势产业竞争力,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谋划实施重大项目。
优化创新投资方式,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创新政府投资方式,规范有序推进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投贷联动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民间投资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着力消费提质扩容 完善消费供给需求体系
着力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更加注重供应链安全,加快推动园区企业的生产办公供应链本地化发展,形成新的供需模式,深入挖掘园区生产性服务内需市场,促进园区服务消费供给能力提升。促进健康养老、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发展,丰富园区居民生活服务消费供给。
着力提升品质消费潜力。实施消费升级行动,释放品质消费潜力。深挖企业消费和大众消费潜力,实施“工业+服务+消费”计划,推动“工业+”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积极拓展信息智能消费,推动“互联网+服务”发展,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推动中高端信息智能产品消费,扩大信息智能产品有效供给。培育信息消费、信用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
拓宽高质量就业渠道 大力提升居民收入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推进培训机构订单式培训职业人才,满足园区企业生产管理需要,促进农民工、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整体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园区企业吸纳本地农业人口尤其是失地农民就业,鼓励企业与行政村结对帮扶。鼓励农民、返乡人员、大学生等自主创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张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