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勉励青年学子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营养智慧、坚定理想信念,负起责任使命、书写精彩人生,5月20日,市长杨青玖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坚定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为题,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风范、中国共产党领袖风采、当代濮阳人艰苦创业风貌等方面讲起,为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在讲到艰苦创业的当代濮阳人这个群体时,杨青玖举了一个自学成才的例子——水稻种植土专家王洪伟。他说,小浪底水库建成前,我市黄河滩区洪涝灾害频生,那儿的群众一直生活在“贫困—脱贫—返贫”的怪圈中。1985年,高一辍学的王洪伟暗下决心,一定要寻找一条适合当地的致富之路,不让年轻一代重蹈覆辙。他背上干粮到大米之乡原阳拜师学艺,潜心研究,很快成为水稻种植土专家。1994年,他报考中国农函大,学理论—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义务传授技术,让世辈受穷的父老乡亲摆脱贫困。1996年,他建立豫北第一家精米加工厂,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2001年,他注册“家家宜”商标,成为原北京军区、原济南军区、原兰州军区的军粮供应基地,吸纳200余名农民就业,促进3万农户增收3000余万元,带动2500余户养殖、稻草加工户,有力推动了家乡发展……
一
回头望去,王洪伟确信,他的人生就是从15岁那年开始发生转折的。
那一年,中原油田采油四厂进驻濮阳县徐镇镇,这片沉寂了千百年的土地一下子喧闹起来。油田人带来太多太多的新生事物,比如长胳臂的吊车和长鼻子的挖土机,又比如波浪翻滚的烫发和拖地而行的喇叭裤,再比如突突冒泡的啤酒和香喷喷的大米白饭,使土生土长的人们大开了眼界,应接不暇。人们一边啧啧称奇,一边愤愤不平地发着牢骚:咦,天底下还有恁稀罕的物件;咦,天底下还有恁洋气的活法;咦,这算什么世道,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有一个少年没参与发这种无的放矢的牢骚,因为他有点口吃,口吃使他从小养成了讷于言敏于行的品性。看看人家的衣着光鲜,再看看自家的衣衫褴褛,真是天壤之别,有如云泥。这样让人绝望的悬殊和差距,穷其一生怕都不一定能够拉近,哪还有空儿怨天尤人呀!(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