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华龙区新闻

勇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排头兵”

—— 华龙区探索实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纪实

华龙区辖1乡1镇9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1万人。59个行政村中,既有城中村,又有城郊村,这些村普遍存在集体资产闲置、不能产生效益等问题,群众要求改革的呼声强烈。华龙区早在2015年就围绕村级集体资产改革进行了探索,并开展试点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2017年,在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全国第三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区)后,华龙区抢抓机遇,创新举措,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闯出了一条适合华龙区实际的路子,有力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强了村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12月,华龙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59个行政村完成股改任务,并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发放了农村经济组织登记证书。2019年10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项督察组对华龙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指出,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书记工程”,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格局值得推广和借鉴。2019年11月12日,时任华龙区委书记刘洪浩代表华龙区产权制度改革典型,在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致发布词并答记者问。2020年1月13日,华龙区制作的短片“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范例”在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中经全媒体共同主办的2019年度“我和我的祖国”优秀影视作品展评中荣获“宣传先进单位”;中央电视台对华龙区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专题采风。2020年4月17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二批60个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名单中,河南省有3个县(市、区),华龙区位列其中。华龙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让群众得到实惠,更改出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改出了农业农村新面貌,改出了基层党组织的新活力。

一、严把“一套流程”

为确保各项工作计划落实,华龙区研究制订了“一套流程”,即十五步工作法(建立领导机构、开展宣传培训、成立工作班子、编制工作计划、组织人员排查、开展资产清查、拟定实施草案、表决改革方案、编制股东清册、推选股东代表、提名候选名单、筹备代表会议、召开代表大会、设立股份合作社、总结验收成果),在工作中严格遵照流程,有序运作、快速推进,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三个覆盖”

一是改革对象全覆盖。制定成员身份确认、登记备案、股权设置管理、资产折股量化等制度,对涉及的改革对象进行成员身份确认,编制成员名册,并进行公示,得到了全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可。共界定成员股东25001户105986人,设置股份108396股。二是资产量化全覆盖。华龙区在2017年全部完成股改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集体经营性和非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每个成员,确保农民的财产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全区股改共清产核资8.82亿元,量化集体净资产3.17亿元。三是“三资”监管全覆盖。探索建立了“三管两审一监控”管理机制,使资产在阳光下运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证资产高效、透明运转。目前,全区统一监管农村集体资金2.56亿元、集体资产14.14亿元,集体土地资源8.87万亩实现统一监管。

三、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华龙区把农村股改作为“书记工程”来抓,一把手亲自上阵、亲自督办,并纳入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推行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镇(办)、局委包村工作责任制,制定阶段推进会、现场观摩会和早餐会“三会”制度。夯实乡镇办主体责任、村组实施责任,形成“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思想动员到位。针对改革初期群众认识不足、干部有阻力、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华龙区采取动员部署、专家讲授、专题研讨、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促使干部层面思想高度统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先后多次召开动员部署会、推进会;聘请省、市专家,举办20多场报告会进行专题培训;组织举办农村改革一把手专题论坛等,督促干部转变思想。三是政策宣传到位。围绕赢得群众认同、取得群众参与,通过编印宣传册、组织宣讲团下乡宣讲、召开村民座谈会等方式,围绕农村土地政策、农村股改政策的意义、目标等内容,进行全方位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四是机制健全到位。为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华龙区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工作机制,并出台《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示范章程》等10多个改革配套文件,在金融、用地、减税等方面制订保障措施,为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驾护航。

四、实现“六个规范”

一是资产核查规范。华龙区按照“程序规范、过程公开、专业清查、群众参与”的原则,制定出台了指导意见,编制了“一册十五表”,并进行资产清查登记。从确定试点开始,华龙区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资产核查,并对核查出的资产清单张榜公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同时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成员界定规范。华龙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类施策,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工作要求,实行“一村一策”,有的村按照一轮土地承包时点进行身份确认,有的村则以股份合作制改革时点为基准日。在成员界定过程中,没有一个村出现上访事件。三是股权设置规范。考察学习浙江、四川等先进地区的经验,确定了静态为主、动态为辅的工作思路,只设立成员股,不保留集体股,对新增人口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进行股权调整,并逐村召开村民大会进行确认;针对改革中存在复杂情况的马呼屯村、魏寨村,在股权量化时,提取一定比例的集体净资产作为改革风险金,用于处置改革前后的遗留问题。四是操作程序规范。华龙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对每个流程都张榜公示,并召开村级代表大会,依法依规推进每个工作流程。学习浙江枫桥经验,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做到“七榜公示”,即人员排查摸底情况公示、“三资”清查决议公示、股改实施方案(草案)公示、方案批复公示、股东清册股权量化决议公示、股东代表公示、股份经济合作社任职批复公示,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五是档案管理规范。在产权改革档案工作中,华龙区坚持分级管理、集中保管、同步进行、规范运作的原则,按照档案法规和标准要求,将反映改革过程且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收集齐全,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分别进行归类、整理。产权改革档案采用“三孔一线”装订或胶装成册,原件移交乡镇(街道)保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区产改办各保管一套复印件。区乡村配备专用档案柜,明确专人对档案进行管理,确保档案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安全。六是经营运行规范。改革是手段,发挥改革效力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华龙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分步推进”,科学谋划了资产盘活经营型、资源合作开发型、乡村旅游带动型、市场共建服务型、资本运作发展型等5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富裕了农民,壮大了集体,激活了农村。如:孟轲乡魏寨村通过棚户区改造,集体购买商业门市房4000平方米,盘活集体资产达7000多万元。大庆办赵村为带动周边产业发展,集体投资7000万元,建起了东建材市场;投资20亿元、占地230亩的赵村“慢生活区”即将动工。马呼屯村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豫龙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建设豫龙农庄,发展观光农业,仅此一项每年就为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5万元;与红星美凯龙合作投资10亿元的“城市书香”项目即将落地。东北庄村依托中国杂技之乡文化优势,打造杂技产业特色村,规划园区用地4500多亩,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如今,全区59个行政村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已达3.78亿元,有集体经营性收入村48个,占比81%,高出我市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2020年年底,华龙区有8个村实现了分红,共计1078万元。 本报记者 杜鹏

通讯员 宗永刚 潘晓兰

2021-07-19 —— 华龙区探索实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纪实 1 1 濮阳日报 c83926.html 1 勇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排头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