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城关镇朝阳门外南关小区,住着一位94岁老党员,名叫王瑞林。据自述,她的党龄已有63年,参加革命70余年。现在很难想象,这位老人当年曾手持“匣子枪”,骑着高头大马,为革命奔走在昆吾县(现濮阳县)的田野村庄。
几十年来,她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断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政策、新思想,经常出去散散步、聊聊天,给子孙讲述党的光荣历史。
1928年,王瑞林出生在濮阳县梨园乡西辛庄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祖辈都是农民,一年四季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1930年,父亲王守正在王称堌镇跟随刘宴春参加了共产党,成了一名地下工作者。1933年,王守正不幸在今山东莘县古城镇被敌人抓捕,敌人没有得到任何情报,就把他押到范县残忍地杀害了。
1946年,原昆吾县解放。为了学文化、干革命,王瑞林不顾世俗偏见,坚持上学读书。她一边学习一边参加了妇救会的土改工作队,并担任区姐妹团团长,带领姐妹斗地主、分田地、送情报,维护贫下中农利益。
1948年初的一天,20岁的王瑞林来到当时的昆吾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徐镇镇,向县委组织部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原昆吾县县委的江金山同志主动当了王瑞林的入党介绍人。县委组织部的王道富同志接收了她的申请,并对她进行了考察。她出生于革命家庭,对国民党反动派苦大仇深,工作又很积极,所以组织上很快就同意了她入党。由于王瑞林当时识字不多,王道富代她填了入党志愿表,王瑞林在填好的表格上按了手印。从此,她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9年,王瑞林结婚后来到濮阳县城关镇南街村,很快融入又一个革命家庭当中。她公公是村支书,婆婆是妇救会主任。那时,从地主家收缴的财物都锁在他们家,但全家人一件都没有动过,最后一件不少地分给了贫雇农和其他困难群众。
王瑞林说:“干革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不是为了小家庭,而是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穷苦人服务。”王瑞林为村里的困难群众向上级申请过无数次的救济粮救济款,但从来没为自己家申请过一次。她有7个孩子,生活负担非常重。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王瑞林想的是“不能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有一次,上级给南街村分配了几个民办教师指标。家里的两个孩子都符合条件,但王瑞林却坚持让村里的其他贫困家庭孩子去当了教师。王瑞林把其中一个民办教师的指标给了一回族家庭的女儿徐焕娇。徐焕娇很努力,书教得很好,进步也很快。后来,上级又不间断的分配下来一些县里的招工指标,王瑞林都让给了村里的其他困难家庭。孩子们不理解,问她为什么,王瑞林都说:“共产党员就是要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王瑞林的家人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要对早期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员每人每月发18元的生活补助。当时,许多老同志都领了。王瑞林和爱人都可以享受这个待遇。36元在那时非常可观。但王瑞林坚持认为,党给我们的已经很多,我们为党做的工作还很少。“再说,国家还比较贫穷,百废待兴,困难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这个钱我们不能要。”后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18元变成了几百元、上千元,王瑞林仍然没有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记者问王瑞林老人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她坚定地回答说:“永远跟共产党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全国老百姓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现在身体很结实,还能再活些年头,我要看着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幸福。”本报记者 李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