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夫妻最好的模样?大概就是两人相敬如宾,共同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将来临,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但由于疫情防控,许多夫妻并不能享受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并肩战斗在抗疫前线,有的天天守在抗疫一线,有的则是双双在社区值班。这样的夫妻,才真正称得上是“最美”。
李太利夫妻:丈夫执勤妻子值班
8月11日上午,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特勤大队教导员李太利,正带着几名民警在华龙区边拐村、前合村一带执勤。目前是疫情防控最为紧要的时刻,李太利和同事丝毫不敢放松,不停地在一些治安高发区巡逻防控。“社区在疫情防控方面有什么需求、有人不服从疫情防控要求等,都是我们受理的范围,我们就是要严格保证疫情防控工作在基层社区得到贯彻执行。”李太利说。
李太利是一名民警,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是河南省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获得者。谈到疫情防控,李太利很有发言权。去年疫情发生后,他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中,还被派到北京参与防控。因为工作出色,李太利两次被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表彰。前段时间,河南发生洪灾,李太利主动要求,组建抗洪突击队支援灾区。疫情防控开展后,他又积极服从分配,参与到市公安局疫情防控工作中来。
李太利的妻子冯艳利,在市税务局上班,是一名中共党员。当单位向党员志愿者发出协助社区做疫情防控工作的号召后,冯艳利积极报了名。根据安排,她被分配到了濮医北区值班。每次轮到她时,冯艳利都非常愉快地接受任务。值班时,她工作非常认真,严格按照小区疫情防控要求来做,对出入小区人员量体温,提醒没戴口罩的市民戴口罩,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去年疫情防控时我就做过志愿者,今年单位让填报信息,我想都没想就报了名。能为疫情防控出点力,我想这是所有人都非常愿意的事情。”冯艳利说。
韦怀银夫妻:『夫唱妇随』做志愿
“每天最后一班岗,疫情防控进入紧张状态,志愿服务不打烊。”“服从党委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主动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江西两名孤困孩子路过濮阳被困宾馆,核算已经检测过两次。现招募志愿者每天给他们送饭,报名中。”
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负责人、市中级人民法院后勤服务中心员工韦怀银的朋友圈里,每天都会发大量志愿及抗疫的信息。8月10日22时,他还在开发区昆东社区值勤,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到濮阳市某宾馆给两名被困濮阳的孩子送饭。
“这两名孩子是江西的,没有母亲,父亲出家了,他们在滑县的一个爱心学校上学,因为防疫,滑县那边不让外人进,俩孩子就从高速上下来了。他们一个14岁,一个11岁,没有经济能力,滑县去不了,又不能回江西。我们志愿服务队听说后,就接手帮他们渡过难关。这几天一直是我们志愿者给他们送饭。”韦怀银说。
韦怀银是我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获得者,作为市仁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他也被评为“最美志愿者”。几年来,他一直行走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去年疫情发生时,他联合其他志愿者,给武汉捐款捐物,又通过一定途径买了消毒液,捐给所在社区,还主动到社区值班。今年同样如此,当单位发出倡议后,他主动报名,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值勤。因为担心最后一班岗大家不愿意值,韦怀银主动向社区提出“站最后一班岗”。
难能可贵的是,在韦怀银的影响下,他们一家三口都常年做志愿。此次到社区值勤,韦怀银和妻子都主动报名,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韦怀银的妻子叫张晓娜,是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助理,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轮到自己值勤时,她总是没有任何借口地到社区值勤。“做志愿是一件永远不会得到物质回报并且还费时间、费精力、费金钱的事情,但幸运的是,我爱人不仅支持我,而且还和我一起做志愿,我非常感谢她。”借即将到来的七夕,韦怀银向妻子深情告白。
马苏玉夫妻:妻子守一线 丈夫做志愿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华龙区黄河办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马苏玉,一直坚守在防疫一线。她日常主要负责市容市貌巡查治理、监管辖区不合规企业。疫情期间,她将工作重点调整为办事处门口值班,昼夜巡查已关停场所有无复工现象,随时做好劝散街上集聚人员的准备,及时整理汇总返濮人员信息……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脸上有了些许倦态,却无法冲淡她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每次上下班时都能看到她笑意盈盈的眼睛,听到她提醒大家测温扫码的爽朗声音。
马苏玉的丈夫杨亚超,就职于华龙区黄河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他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在社区门口参与防疫值班,加班加点协助设置防疫围挡,常常干到深夜。入户调查时,多数时间是午休期间及半夜。工作中,杨亚超总是将轮班休息的机会让给女同志,一连数天都不能睡个囫囵觉。大家劝他去休息,他总是憨笑着摆摆手:“没关系,我身体比较结实,能扛。”为了使巡查数据准确无误,避免无效返工,他逐家逐户细细核对,每个人都要耐心询问数遍。他对此次排查工作的严谨态度深深感染了周围的群众,大家都认真登记默契配合,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到入户排查工作中。
夫妻俩因工作繁忙,孩子只能交给母亲照料。母亲已年迈,加上过于劳累导致高血压,因疏于控制从而引发突发性脑出血,已住院一月有余,虽已脱险但仍需做三个月康复治疗。由于马苏玉和丈夫都在防疫一线,完全无暇照顾,无奈专门请了护工。
马苏玉生性乐观开朗,熟悉她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略带沙哑的爽朗笑声。每次劝她和丈夫选择一个去照顾家里,俩人总是摆手拒绝,“相比家里,这里更需要人手”“谁家没点急事啊,没关系我们能克服”“全民抗疫,作为党员当然要冲在前面了”。
邢燕蕊夫妻:社区防疫『夫妻档』
“进门请扫码。”“请戴好口罩。”走进华龙区黄河办颐东社区,在社区值勤的邢燕蕊,正一遍遍提醒进出市民。邢燕蕊现任华龙区黄河办颐东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日常防疫工作是对返濮人员信息统计录入,上报中高风险区域返濮人员报表,在小区门口站岗值守,午间夜间入户统计疫苗接种等各类信息。
邢燕蕊的丈夫叫刘新刚。现年36岁的他,既是中共党员又是退伍军人,现任华龙区黄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支部书记。自疫情发生以来,他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本色。作为一名支部书记,刘新刚深知肩上的担子很重,为彻底摸清社区中高风险返濮人员底数,他不眠不休地带领大家逐家逐户摸排统计,仔细盘查避免遗漏,耐心询问确保万无一失。他积极动员辖区党员、大学生等志愿者,合理安排人员站岗值守,为辖区居民构筑疫情防控屏障。
统筹安排防疫人员、新冠疫苗接种维持秩序、预检分诊管控、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督导、入户巡查登记、防疫卡口站岗、数据汇总报送、返濮人员管控、单位的日常管理……一系列繁杂的工作,几乎占据了夫妻二人的全部时间。由于两人都在防疫一线,无暇顾及家中年幼的双胞胎儿子,只能拜托老人帮忙照顾。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且常需接触部分涉疫人员,为保险起见,夫妻二人基本不怎么回家。谈及儿子,邢燕蕊难掩失落与歉疚,但她依然笑着说:“比起自己的小家庭,社区群众更需要我们。”
本报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朱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