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献英烈,哀思祭忠魂。9月30日上午,我市在市烈士陵园举行2021年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市四大班子和濮阳军分区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500多人参加活动。
每逢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社会各界的群众都会来到这里,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和鲜花,追忆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缅怀先烈们的崇高品格,传承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烈士陵园,是烈士长眠地,红色精神在这里得以永远传承下去。
市烈士陵园现占地43.9亩,总建筑面积5104平方米。烈士纪念馆3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991平方米。陵园按园林式设计,树荫蔽日,花草满目,让先烈在风景中安享;建筑古朴,庄重雅致,使英雄在肃穆中长眠。
陵园主要建筑设施有大型浮雕、神道广场、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展馆、烈士纪念墙、烈士公墓等。
烈士纪念碑高19.47米,隐喻濮阳全境1947年获得解放;碑的正面仿制毛泽东主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迹颜色为黄铜色。烈士纪念碑,采用优质花岗岩大理石建造,朴实坚硬,寓意着人民英雄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硬骨头精神。
陵园大门左侧有南北两座大型浮雕,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满载着濮阳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强渡天险黄河,寓意着濮阳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龙都人民将一如既往、奋勇向前,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濮阳。北侧是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浮雕,展现了群众支前、踊跃参军、强渡黄河、取得胜利和由工农形象共同组成的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表现了濮阳人民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和濮阳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意义,体现了广大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南面的浮雕反映的是独立和民主,正面展现了从早期的农民运动、反抗地主豪绅的人民独立运动,到逐渐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最终走向抗日救国的民族独立战争;另一面展现了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知识分子阶层反抗腐朽反动统治的斗争,到新社会的建立及各界民主爱国人士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场面。
烈士纪念馆是陵园标志性建筑,高3层,建筑面积2991平方米(目前,展厅正在设计建设中)。烈士纪念馆后面是烈士雕塑墙,雕塑墙体总长75米、高18米,浮雕画面总长69米、高12.6米。巨幅雕塑大气磅礴,优质石材,红白相间,昭示着革命烈士大气凛然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烈士雕塑墙再现了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12万大军,以台前县孙口为中心渡口,在东西长150公里的河段上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陵园南侧是818名烈士墓群。濮阳是革命老区,全市人民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以后的和平建设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记录在册的烈士有1万多名,其中葬在濮阳市烈士陵园的有818名革命烈士,团级以上干部15人,著名烈士24人,包括抗日英雄、革命教育家谢台臣,濮阳第一县长王卓云等。
烈士墓按照全国统一标准、统一材质,碑身为印度花岗岩贴面,墓体为蒙古黑,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庄严肃穆。为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传承红色精神,濮阳市烈士陵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阵地的作用,不定期邀请老革命军人为中小学生作爱国主义报告,并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入党誓词、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提供保障。
濮阳是红色的故乡,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报通讯员 王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