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老村复垦后,前房村两委在市里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赵俊伟帮助下,多方筹资,建起一个颇具规模的党员创业示范园。他们种了一百亩新品种秋月梨,在梨树下养了两万只肉鹅,带动全村贫困户增收致富。滩区老村废旧坑塘治理期间,他们又抢抓机遇,引黄河水进村,新建了一个活水养鱼基地。大池塘上划出若干小池塘,分别养虾养蟹养鱼。鱼有数十种,尤以黄河鲤鱼最为出名,曾受邀参加省脱贫攻坚优秀成果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前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房爱银,此刻正穿着防水衣裤和村民张网捕鱼。沉甸甸的网兜里,竟有数十条一二十斤重的大鱼。有围观者举着手机,建议他和鱼合个影。房爱银半跪在网前,探身抱起一条一米多长的大鱼。尽管鱼儿溅得他头上脸上全是水,可他的眉里眼里却全是笑。
张心善是大李庄村人,大李庄村距王英村不远。三十一岁的张心善,先前曾在山东、江苏等地经营字画、工艺品等生意。王英村较其他村复垦早,张心善抢占先机,来到王英村创业,先后流转七百亩土地,发展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他养了七百头牛、六百亩蚯蚓,种了数十亩优质品种葡萄、数十亩优质品种草莓,此外还有数十亩樱桃树和猕猴桃树。
如果单看养了多少这个、种了多少那个,是看不出什么门道的。其实这里面大有讲究:牛吃剔除下来的果蔬枝叶根茎,膘肥体壮;蚯蚓吃牛粪,生机勃勃;蚯蚓粪疏散蓬松,用它为果蔬施肥,根深苗壮。张心善有七个大棚里的草莓使用蚯蚓粪作肥料。那些草莓无论地栽的,还是盆栽的,无不长势喜人。他一连拿起好几盆草莓给我们看,每一盆底部都被穿透,伸出密密匝匝的根须。他说,到时会连盆带草莓一块卖出去,将这种有机种植介绍给更多人。
可别小瞧了蚯蚓。蚯蚓通过吞食、消化、排泄、钻洞等活动灭菌松土,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蚯蚓本身还是一种中药材。另外,蚯蚓还是上好的鱼饵,可卖到五六十元一斤。蚯蚓粪作为有机肥装袋出售,十分走俏。张心善说,来年春天,他准备扩大蚯蚓养殖规模,建一个有机肥厂。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了蚯蚓的价值。有林场场主找上门来,让俺去他们那儿养蚯蚓,而且提出租他们的地可以免租金。”张心善笑着说。
种养双赢,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能盈利。一个生态高效的循环经济农业生产链条,已在滩区老村一带悄然形成,这边厢牛羊成群、鱼虾满塘,那边厢稻鸭共作、瓜果飘香。
石桂莲家的房子,上下两层,宽敞明亮。这天她一大早起来,走到老姐妹刘秀梅家,两人约好把近期编好的塑编产品送到塑藤编织厂去。
刘秀梅家院里有一辆三轮车,她正在往车上装塑编桌椅。她说:“把厂里的活儿拿到家来干,可以多挣不少钱哩。”
刘秀梅和石桂莲不仅都来自前房村,还有一个共同的经历,眼睛曾短暂失明。赵俊伟入户走访时发现了问题,及时把她俩送到市里医院,做了手术,两个人才重见光明。刘秀梅说:“失明了,又能看见东西了。老了,又能干活挣钱了。这日子,真是好得没话说啊!”
厂子离家不远,一会儿就到了。韩海英隔着玻璃门看见她俩,赶忙迎出来,一边招呼几个年轻媳妇帮着卸车,一边责怪说:“两个老人家也真是的,不是早说过,打个电话就行了,咋又跑来了?”
“这不是也没有几步路嘛。”刘秀梅说:“再说,还得拉新料回去,接着编啊。”
韩海英扬手喊来验货员验货,然后叮嘱对方,完事后领老人家去财务那结算工资。厂里实行计件工资制,十天一结算。韩海英说,她过去在外地打工时吃过拖欠工资的亏,如今自己做主了,决不给大家添一点儿心理负担。
这个厂主要生产加工沙发、桌椅等,产品远销海外。厂里常年用工一百多人,为社区留守妇女、老人、残疾人拓宽了灵活就业的门路,人均月收入三千元。如果想多劳多得,或不方便来厂里,还可以像石桂莲、刘秀梅这样,把活儿拿到家里去做。滩区人勤劳朴实,务农之余不是编柳条筐、织芦苇席,就是扎箕子、打草苫,一双手没有闲过。如今从事塑藤编织,不是什么难事儿。
王英村的石贤增行走不便。这些年,党和政府没少帮扶他,为他落实了“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现在,塑藤编织让他的一双巧手多了用武之地,令他对生活信心大增。韩海英说,石大哥经手的产品,都是信得过的免检产品。石贤增说,靠一双手“走路”,日子一样有奔头。
翌日早起,我特意选择沿黄河大堤返程。大堤高如山梁,两旁林带莽莽苍苍。往这边看,黄河波澜壮阔,一往无前,跌宕起伏的浪涛里跃出旭日;往那边看,社区岁月静好,高低错落的楼群间走出车流人流。
听着晨风送来的阵阵林涛、隆隆潮声、声声鸟鸣,我不禁想,这黄河岸边的老村新家,一年一个模样。也许用不了多久,又是一幅崭新图景。(原载《人民日报》12月22日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