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盼到了,这水真好喝!”12月22日,随着范县中州水厂开闸放水,我市最后两个未通丹江水的县——范县、台前县群众吃上了清澈甘甜优质安全的丹江水,这标志着我市实现了丹江水全覆盖,农村供水安全保障率达100%,全域实现了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的“四化”目标。
全域安全饮水,有了精彩的“濮阳样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农村安全饮水水质提升、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南水北调水资源高效利用,系统谋划推进“四化”工程。2020年8月13日,全省农村供水“四化”现场会在我市召开。2020年11月19日,省水利厅、濮阳市“探索供水‘四化’新路径,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对我市做法进行了正面肯定报道。我市作为全省省辖市唯一代表被水利部表彰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谋划之先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2005年至2017年,我市累计投资14.8亿元实施了第一轮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通过改扩建水厂、延伸及改造村镇供水管网等措施,以采用地下水为主,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638个贫困村达到了水利脱贫标准,全市2847个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均在98%以上。”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一轮农村饮水工程主要解决的是吃水难问题。
但受自然条件、建设标准、资金等因素影响,我市农村供水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水质不优、管理松散、服务不周的问题逐步显现。一方面,由于我市地处华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域,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36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8%,长期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将影响地下水生态保护。同时,我市地处沿黄地区和黄河故道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偏多、硬度偏高,部分地区还有较大面积的高氟水区和苦咸水区,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另一方面,在工程运行管理上,单村、联村供水工程占比较大,管理分散且不规范。
为满足农村群众喝放心水的需求,彻底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饮水水质不优、管理不集中不规范的问题,缓解地下水超采压力,2018年,市政府决定以丹江水为主水源,以黄河水为辅水源,对全市农村饮水进行地表水全置换。为此,我市科学编制了《四水同治总体规划》《南水北调水源置换专项规划》,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努力打造“同源、同网、同质、同管理、同服务”城乡供水新模式。
饮水安全,事关民生大事。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清丰县、南乐县先行试点,全市统筹用水指标,推进南水北调水源受益范围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在试点工作中,坚持以打造农村供水“四化”模式为方向,以盘活用好已有城乡饮水工程和资产为基础,坚持系统思维,做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坚持多方筹措资金,引入企业投入运营,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清丰县、南乐县农村供水“四化”2019年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用,当年通水,两县118万名城乡居民全部吃上了优质甘甜的丹江水,从而实现了快速建设、快速投用、快速受益、一举多得、持续发展。经过不断探索、接续奋斗,我市农村供水“四化”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重要经验。2020年,我市在清丰县、南乐县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城乡供水一体化范围,使全市72%的城乡居民吃上了丹江水。2021年,我市乘势而上,持续推进其他县区的农村供水“四化”建设。目前,全市所有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一样吃上了优质安全的丹江水,实现了由“吃上水”到“吃上优质水”的转变,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辖市“一个水源覆盖城乡、一张水网集中供水、一个主体运营管理、一个标准服务群众”,得到全市群众的拥护点赞。我市南水北调规划供水量消纳比例由原来的53%提高到100%,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36亿立方米,每年节约黄河水量4300万立方米,实现了地下水水位止降回升,为我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建设之难 从“勇担当”到“善作为”
2021年,我市投资24.9亿元扩建城乡供水水源置换工程,需新建水厂3座、管网840公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1714个穿越铁路、高速、河流、电力、国防电缆等管道下穿任务,并面临永久占地540亩、临时占地1.64万亩清表补偿的繁重任务。
项目前期工作涉及单位和部门多,手续较为烦琐,程序相对复杂,市发改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濮阳黄河河务局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心协力,主动汇报对接,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节点,建立日报告、周通报、周例会等工作机制,定期会商研判,协商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项目伊始,征地拆迁就是个“拦路虎”。面对被拆迁方诉求高、周边群众不理解等困难,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区、清丰县积极配合,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把征地拆迁作为重点民生工作来抓,严格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了征迁任务。
安全饮水之战,不可谓不难。保障饮水安全有多难,濮阳水利人就有多拼。项目攻坚时恰是五黄六月,濮阳的天气格外炎热,烈日下站一会儿,身上的皮就像被扒开了一样。濮阳水利人深一脚、浅一脚,穿梭于田间地头;顶烈日、斗酷暑,为项目的建设挥汗如雨。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文标挂帅,中层干部主动担当急先锋、二传手,年轻同志勇当主力军,自觉走入基层、主动融入项目,超前谋、主动谈、牵头抓、督促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人人争当项目先锋”成了濮阳水利人的自觉行动,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势如破竹。“把农村饮水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务实举措和重大政治任务,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这项‘民心工程’。”孙文标说。
在实施农村供水“四化”过程中,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合力攻坚,克服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提前2年完成了省定试点任务。一是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市长担任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有关市领导、部门、县区各负其责。各县区也成立了高规格领导小组和推进指挥部,主要领导挂帅作战,高位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公开承诺,台账推进。连续三年把城乡供水一体化、丹江水进农村作为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向全市公开承诺。三是克难攻坚,强力推进。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濮阳县、范县先后克服了供水设备生产周期长、钢材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困难,以及新冠疫情、汛情的影响,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昼夜施工,将预定2年的工期提前超额完成。四是严格奖惩,严厉问责。市、县两级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每月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将排名结果作为市政府“四水同治”考核重要内容。对工作进度较慢、落实不力的县区和责任人严肃问责,切实将督查问责的压力转变为干事创业的动力,确保了农村供水“四化”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24.9亿元,投资之大,在我市水利工程建设上绝无仅有。”在市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多条腿走路”,与省水利投资集团进行战略合作,以县、区为核算单元,与省水利投资集团通过PPP等形式进行具体合作,坚持地方财政出一点、争取上级补一点、企业资金注一点的融资模式,多方筹资进行工程建设,在政府主导下进行资产核算、资产移交、水价核算,建立健全运管机制、生产管理流程、维修养护办法,推动城乡供水市场化管理良性健康发展。
效果之好 从“生命水”到“幸福水”
“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水的浸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饮水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饮水安全工程不仅要建得成,更要管得好,使之长久发挥效益。
我市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建设与管护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社会参与”的新模式,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优质企业作为工程运营管理方,有效解决了过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政府建、政府管、重建轻管、难以持续等弊端。政府与市场协同,强化监管引导,不断提高供水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职能由“投建管”向“强监管”转变,不仅让群众“吃好水”,更让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服务。
一是精细管理。按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精细化的要求,科学设置城乡供水管理体系。设立县、乡两级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提供收费、咨询、维修等服务,建立扁平式管理架构,组建专业管理队伍。建立水质检测中心,形成常态化的水质监测体系,实现从源头到用户全过程的专业化水质监控。实行窗口服务,按照便民化原则,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供水服务窗口,负责提供咨询、收费、维护等服务,让用户享受同等优质服务。二是智能管理。对供水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建立供水信息化监测平台,推广应用预付费水表,提高农村水费收缴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实行电话服务,设立全县统一的客服电话,做到“一个电话”服务全调度。实行互联网服务,依托“互联网+”,实现用户通过“网上办”“掌上办”等方式即可办理供水服务有关事项,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缴费、报修等一切供水事宜,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三是依法管理。大力开展水资源和取用水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引导群众树立安全用水、有偿用水和节约用水意识;加大对各类水源井的监护管理力度,制止私自取水和不合理用水行为;开展偷水漏水、破坏供水设施等行为治理行动,全方位营造全民爱水、节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生命,因水而丰盈;幸福,因水而美满。涓涓清流通过一根根管道流进千家万户,不仅滋润着龙都百姓的心田,也滋润着龙都农村更加美好的明天,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增添新亮色。
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姚慧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