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郭循利) 近日,记者自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经过三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濮阳市人民法庭三年发展规划(2019-2021)》顺利完成。2019年,评定“五星级法庭”6个;2020年,评定“五星级法庭”13个;2021年,第一批评定“五星级法庭”9个、第二批评定“五星级法庭”1个。目前,全市29个人民法庭全部达到“五星级”标准,我市“五星级法庭”实现了市域全覆盖。
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近年来,全市法院扎实推进人民法庭规范化、智慧化、专业化建设,打造了富有濮阳特色、体现时代特征、满足群众需要、彰显制度优势的司法品牌,努力发挥了人民法庭定纷止争的司法功能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社会功能,推动了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下半年,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对全市29个人民法庭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查找人民法庭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确立《濮阳市人民法庭三年发展规划(2019-2021)》,制订《规范化智慧化专业化人民法庭创建标准》。按照第一年20%、第二年30%、第三年50%的进度分批推进“五星级法庭”建设和评定工作。
加强党的建设,打造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桥头堡”。全市人民法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党旗插在法庭一线。在人民法庭实施基层党组织提升工程,把党支部建在法庭上。二是创新智慧党建平台。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开展一个党建大数据中心、四大核心数据库、八大平台建设,实现党支部和党员实时信息查询管理、在线学习教育、在线监督考核、参加组织生活等功能,促进了人民法庭党建和整体工作的全面提升。三是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各人民法庭积极推进“5+N”主题党日、“我是党员我带头”评选等活动,发挥了党员教育示范带动作用。
优化法庭定位,建设繁案精审公正高效的“生力军”。全市人民法庭根据工作特点,设置了“专业化”“特色化”“综合型”等多种形式的人民法庭。目前,已建立专业化法庭13个,专业化法庭比例全省第一。马庄桥家事法庭创新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家事审判改革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人民法庭”称号。濮城人民法庭结合郑板桥“廉、仁、智、直”断案文化思想,打造以“板桥断案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法庭。截至2021年11月,全市人民法庭一审服判息诉率高于91%的法庭有21个,民事案件调解率在30%以上的法庭有11个,平均审理天数小于45天的法庭有10个,庭审直播率高于20%的法庭有20个,上诉案件及时立案率均为100%。
加强资金投入,建设标准一流焕然一新的“智能庭”。三年来,全市人民法庭在硬件和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1233万元,新建或装修办公用房,配备警务用车、安全检查装备、体育健身设备、干警食堂、图书室等,为法庭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提供可靠保障。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了远程立案、庭审同步直播,电子卷宗随案生成,语音自动转换,办公办案实现了智慧化。
开阔路径视野,开辟多元解纷诉源治理的“主战场”。以人民法庭为依托,建立了村有人民调解员、乡镇有巡回审判点、社区有法官工作室的多元民事纠纷调解网格;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联合构建“法公联动、法司联调、优势互补、纠纷共解”的“一庭两所”矛盾化解新途径;与司法局联袂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室实体化运行;加入社区党建联盟,对社区治理中群体性纠纷提前介入、就地化解,从源头上减少纠纷成讼,打造了“枫桥经验”濮阳版。
坚持司法为民,实现“我为群众办实事”一站式。全市人民法庭设置了跨域自助立案室,提供微信支付二微码、POS机等工具,方便附近群众缴纳诉讼费用。各类案件收费标准、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举证须知、诉讼风险告知等均在一楼大厅公开,及时向当事人提示诉讼风险。道交一体化处理调解中心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透明的赔付试算和一键理赔功能,引导当事人形成合理、一致的赔偿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