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法治周刊

社区矫正“清丰模式”在全省推广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项著闪)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社区矫正局和县社区矫正执行中心;在全省率先启动社区矫正官试点,设立矫务室、法治室、调查评估委员会和调查评估组;对社区矫正对象分类施治、逐一矫正,促进他们顺利融入社会……近日,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深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清丰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永超作了题为《聚焦痛点难点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打造社区矫正“清丰模式”》的典型发言。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赵会生高度评价了社区矫正“清丰模式”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改革,要求全省推广借鉴。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清丰县深入分析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以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办法,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且成效明显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

聚焦痛点难点。一是执法主体问题。《社区矫正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需要设置社区矫正机构,当时,机构改革刚刚完成,机构编制、人员都已确定,社区矫正机构如何设置?二是承接委托问题。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仅有5人,无力承担繁重的社区矫正工作任务。清丰县于2019年年初实行了“队建制”改革,组建了4个中队,但未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中队无法承担职责。三是执法身份问题。工作人员无执法职务、无执法证件、无执法服装,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四是履职风险问题。在履行社区矫正工作中,稍有瑕疵就有可能被追责,亟待从体制机制上规范管理、降低风险。五是购买服务问题。《社区矫正法》规定,可以通过公开择优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或者其他社会服务,但怎么购买需要探索。

实施改革创新。一是成立矫正机构。经多方协调,2020年12月,经县委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清丰县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清丰县社区矫正局和清丰县社区矫正执行中心,设行政编制5名、事业编制25名,配备社区矫正社工28名。有了专职机构和队伍,司法所不用再接受委托,而是由社区矫正执行中心接受社区矫正局的委托。二是试行矫正官制。2021年4月,清丰县在全省率先启动社区矫正官试点,明确新的工作流程和权责清单,并为矫正官订制了执法服装、颁发了矫正官证、配备了执法车辆。社区矫正局和社区矫正执行中心两个社区矫正机构合署办公,社区矫正局局长兼任总矫务长,社区矫正执行中心3名班子成员兼任副总矫务长。将全县17个乡镇划分为4个责任区,实行矫务长负责制。三是建立监管机制。设立矫务室、法治室、调查评估委员会和调查评估组,分别负责业务指导、合法性审查和调查评估工作;设立检察官工作室,邀请检察官进驻,开展法律监督,把违法违纪风险降到最低。四是启动“孝道正心”教育矫正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县孝道文化协会、县公共法律服务协会和心理学会分别购买传统美德教育、知法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开展“我与孝道典型手拉手”活动,以现身说法、道德感染、心理辅导为主要手段,对社区矫正对象分类施治、逐一矫正。

成效初步显现。一是理顺了体制。社区矫正局和社区矫正执行中心双矫正机构的设立,既解决了执法主体问题,又解决了承接能力问题。合署办公的扁平化管理体制,提升了工作效能。二是强化了机制。“一组三室四区”的设置,工作流程与权责清单环环相扣,实现互相促进、制约与监督,降低了履职风险。三是明确了身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着制服、开警车,亮证执法,增强了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四是规范了管理。有社区矫正委员会的领导、调查评估委员会的监督、矫务室的业务把关、法治室的合法性审查、检察室的同步监督、智慧社区矫正中心的智能运行,全面规范了各个层面的管理。五是优化了服务。通过服务项目化、社会化运作,增强了教育帮扶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自社区矫正新模式实施以来,清丰县社区矫正对象无一脱管漏管、无一重新犯罪,社区矫正官无一被追究责任。司法部“智慧社区矫正中心”考核验收组宣布清丰社区矫正中心达到了“国家级智慧社区矫正中心”标准,并充分肯定了清丰县在社区矫正体制机制上的系列改革创新。人民日报社、人民网记者组成采访组,专题采访社区矫正“清丰模式”。

2022-01-04 1 1 濮阳日报 c92603.html 1 社区矫正“清丰模式”在全省推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