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6时30分,唐宫酒店快餐厅内坐满了前来吃饭的学生。饭菜温度刚好,正适合时间比较紧的学生享用。
“有温度,是唐宫饭菜的特色,也是唐宫全体员工的特色。”张氏宗亲会副会长、濮阳唐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憬竹说,自2004年开业以来,唐宫18年如一日的坚守,经历诸多风雨依然风采依旧,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有温度的菜暖好濮阳人的胃。
18年坚守只为捧出一份有温度的餐饮
18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市城区黄河路与振兴路交叉口东100米处,一家名为唐宫的酒店悄然出现在濮阳人的视野中。凭借高端大气的环境、温馨有爱的服务和色香味兼具的菜品,唐宫很快成为濮阳人家庭聚餐、商务宴请的好去处。
酒店的创办人就是张憬竹。彼时,她还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不久、有着满腔情怀的女子。大学时,张憬竹学的是酒店管理,工作后又在市内某大型酒店历练数年,她一直想开一家有着一定标准和品位的中高档酒店。正是在这样责任感的驱使下,唐宫在濮阳横空出世。
因为独具特色,唐宫一开业即是巅峰,每天都是顾客盈门,张憬竹和唐宫酒店的所有员工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在张憬竹的理念里,好的东西并不仅仅是在价格、硬件等方面有档次,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标准。在唐宫,饭菜、服务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以服务为例,唐宫包厢内一年四季的温度,恒定在26摄氏度左右;唐宫的服务员,不用天天忙着背敬酒顺口溜,而是忙着背唐诗。因为唐宫的每个房间都充满着文化气息,都以诗人、词人命名,里面悬挂的名家字画也都是古诗词。倘若哪一位客人问起来,服务员答不上来,那就显得与环境太不符了。所以,张憬竹要求饭店员工必须内外兼修。很多人去唐宫,除了吃饭,还是冲着学习文化去的。再比如饭菜,唐宫人对饭菜的质量一直精益求精,并且不断进行创新。他们在传统红烧肉的基础上,结合濮阳人的口味,创新开发了“张氏福寿肉”,受到很多老年人的欢迎。有些在外地的老年人,还会托人捎带唐宫的“张氏福寿肉”。
做餐饮的路上并非没有风雨。唐宫开业后的前10年是巅峰期,但随着疫情等各种因素影响,唐宫也和市内很多大的餐饮企业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唐宫人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开始放下身段做大众快餐,实现了由高档餐饮到大众餐饮的转身。
在唐宫旁,张憬竹建立了一个叫作“张氏快餐”的“深夜食堂”,追寻小时候的味道,研究了多种品类的菜。比如小时候过年才能吃到的饺子小米粥、地锅馍,还有独家配料研制的张氏“福寿肉”等,甚至平常吃的葱油饼和胡辣汤,只要有人点餐,就能马上做出来。能让大家吃到小时候的味道、体会到妈妈的味道,是她最想做的事。
在全市餐饮行业中首开“待用快餐”志愿服务
张憬竹人美,心更美。
多年来,她在做餐饮的同时,也一直践行着公益事业。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在自己的酒店旁设立“友善之墙”,成立“唐小宫青年志愿服务队”,组织队员利用休息时间上路执勤,对交通护栏、信号指示杆、公交站牌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清洁,向市民发放交通法规知识宣传册等。
2017年,张憬竹在新浪微博看到一名网友发起一项叫“待用咖啡”的公益活动,灵机一动:如果自己也发起一项“待用快餐”公益活动,号召爱心人士认购快餐,留给流浪汉、低保人员等困难群体及环卫工人等临时困难群体,再由饭店送给这些人吃,让他们有尊严地享用,不是也很好吗?
活动发起后,第一天就有人认购了10份“待用快餐”。为了扩大宣传,张憬竹不断通过朋友圈、QQ群、微博等多种社交工具进行宣传。在她的宣传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随着认购人的增多,认购资金造成了积压,如何花出去成为难题。张憬竹想出了三种办法应对。一是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活动。与当地的养老院结成对子,每天12时30分将无人领取的“待用快餐”由志愿者送给孤寡老人,作为爱心午餐,由养老院统一签收。二是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利用“待用快餐”爱心资金,组织青年志愿者定期深入社区、乡村、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等,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三是开展赛事志愿服务活动。2018年,我市举办全国性赛事——中国摩托艇大赛,唐小宫青年志愿服务队,用“待用快餐”善款为志愿者提供了1700份盒饭。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待用快餐”已形成了具有唐宫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10元一份的“待用快餐”已成为濮阳市民的一种公益理念。项目实施至今,共接收爱心捐赠95140元,累计发放“待用快餐”5417份,受益人数1.2万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濮阳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称号。在团市委、市文明办的支持下,张憬竹还参加了团中央举办的公益志愿项目大赛,获得了河南省金奖和全国银奖。
“公益书屋”为濮阳增添了阅读的温度
事实上,张憬竹和“唐小宫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公益项目远不止“待用快餐”一个。“公益书屋”项目,同样也是濮阳知名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
无人看守、24小时随时免费借阅,甚至连“门”都没有,这就是张憬竹一手建成的唐宫“公益书屋”。记者在这里看到,书屋不大,仅三四平方米,全木质装修。顺台阶而上,上面放着几把小马扎,书架近3米高,上面整齐摆放着上千册图书,包括文艺生活杂志、国学典籍、国内外名著、教育励志等多个种类。顺手取下一本书,坐在小马扎上阅读,让人感觉到舒适而温馨。书屋独特的地方在于,虽然建在临街处,却没有门,属于全开放式,平时也无人看守,市民想来此借书,只需要在本子上登记一下即可拿走,不需要给任何人打招呼。
据了解,这也是濮阳市首家“公益书屋”。“公益书屋”与张憬竹的性格很是匹配,她平时爱看书,爱写文章,是濮阳市“最美读书人”。张憬竹说,成立“公益书屋”的初衷,就是让自己的藏书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更多人方便读书、喜欢读书,让书香传递万家。她希望通过这样一间书屋,为濮阳打造一个文化地标,让美丽龙都再多一份书香和韵味。
从一个人阅读到带动更多人阅读,张憬竹的做法确实不简单。“公益书屋”的图书多数是她多年来的藏书,少部分是为成立书屋购买的。在张憬竹看来,志愿服务,就是以爱心温暖一座城市,刷新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张姓文化营造了唐宫人的精神家园
“张姓文化筑牢了我们的敬业标准,强化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营造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谈起张姓文化和即将到来的2022濮阳张姓文化节,张憬竹表示,作为张氏宗亲的一员,张姓文化的精神内涵一直在激励着自己前进。
时光荏苒,唐宫酒店在龙都濮阳已经历了18年的岁月。18年足以承载许多的记忆,拂去那些飘来飘去的影像,镂刻在记忆底盘上的,是支撑唐宫人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里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其中四季常在、艳冠群芳的那朵鲜花,就是张姓文化。
张憬竹认为,18年的酒店岁月,张姓文化给了唐宫人很多帮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三个方面。一是筑牢了唐宫人的敬业标准。以“弓长精神”为内核的张姓文化,总能在意志有些动摇的时候伸手扶上一把,在思想有些彷徨的时刻出声提醒一下。这一把和这一下,很重要、很管用。二是强化了唐宫人的责任意识。18年里,唐宫人从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起步,到重点开展“待用快餐”志愿服务,再到创建“公益书屋”,努力服务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点赞,获得了一些荣誉。这些点赞和荣誉的背后,都有张姓文化“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倡导和鞭策。三是营造了唐宫人的精神家园。这些年,张姓文化使自己有了台湾之行、新加坡之行,特别是2019年12月马拉西亚的诗巫之行,令自己终身难忘。终身难忘的记忆,其实就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可以让人们暂时忘却眼前的烦闷、烦恼、烦忧,让心灵放飞的意境。
记者 袁冰洁 文/图